本書抓住香港電影最堅實的落腳點,理清種種來龍去脈,作者綜合考察香港電影之當下,以過去港產片與現實對照的啟悟,化為今日社會解讀式的影評,深入解讀單片、明星、導演/作者,更綜合闡述元素、類型、現象/潮流,搭配香港之場景影像,作為對香港電影深化理解與另類閱聽之示范解說,建構香港電影與文化間交相呼應的閱讀生趣。 只要看看阿湯寫王祖藍現象,給劉德華的一個機會,又追擊《我的機械人女友》再重溫《追擊八月十五》,談《我是一個演員——周星馳的文化解讀》;由《金瓶梅》說及《大內密探零零性性》,《葉問2》天臺上的隱喻,《戲王之王》的師傅教戲;將《月滿軒尼詩》中張學友飾的阿來,視為《旺角卡門》烏蠅和《男人四十》林耀國的深情延續(xù);《前度》感情交替給性格留烙印的婉轉寄意,以及其中情侶吵架的電影學問;擺明請師父重振雄風的《打擂臺》;譽為“安樂椅式懷舊”的《歲月神偷》成為流行文化與香港價值的代言尖兵。 再回看方育平三部曲為代表的香港電影新浪潮;葛優(yōu)身上的男星陰性情意結;通過想像舒淇來討好自己;張國榮陰影價值之所在;麥兜與熊寶弟弟背后的隱喻與潮流意旨;港臺青春片的比照與純愛根源;而彭浩翔之《志明與春嬌》最懂得捕捉時代氛圍與商業(yè)噱頭;許鞍華冷靜影像之背后,《天水圍的日與夜》暗藏兩代之間的溝通密碼,以及《得閑炒飯》張兆輝的幽默能量;王家衛(wèi)的賞味期限及其他;解構虛實交錯《奪命金》;由“共感”到“共犯”看《劍雨》到《武俠》;看《東風破》講述屬于東華三院的香港歷史……這些在跟著本書的追尋都能獲得啟示,阿湯真正立足香港本土文化,對香港電影特質及其微妙心理的剖析可謂一針見血,真切到位,此為市面泛泛而談的同類論著難望及項背的香港電影之最佳讀物! —————————————————————————————————— 在港產片身份日漸模糊,重獲本土觀眾歡心舉步維艱的今日,阿湯依然對香港電影不離不棄,筆耕不輟。其涉獵范圍之廣、評論視野之寬,更非一般港片評論所能望其項背。若要完善建立香港電影的本土論述,我們需要更多的湯禎兆。 —— 香港國際電影節(jié)藝術總監(jiān) 李焯桃 一本具有獨立精神的香港電影通鑒,時而辛辣時而愛惜,在回顧與展望間,作者對不同年代的電影作品提出了清醒而具個人觸覺的觀點。 —— 香港導演 郭子健
作者簡介: 湯禎兆 香港多重戰(zhàn)線文化人,1990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在學期間已經開始寫作,由創(chuàng)作到評論均有嘗試。1991年赴日本留學,1992年底回港,其后一直從事寫作活動,興趣亦由文學到電影,再擴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寫作范圍包括日本文化研究、社會文化觀察、電影解讀、文學創(chuàng)作及評論等,目前為《文匯報》、《知日》及《文景》等報刊專欄作者,亦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的兼任講師。 作品集 個人創(chuàng)作及香港電影研究:《變色》(1991)、雜踏香港(2004)、《全身文化人》(2008)、《香港電影血與骨》(2008)、《香港電影夜與霧》(2010)。 日本文化研究:《感官世界——游于日本映畫》(1995)、《書叢中的冒險》(1997)、《日劇美味樂園》(1998)、《俗物圖鑒》(1999)、《日劇游園地》(1999)、《日劇最前線》(2000)、《亂步東洋——日本文化雜踏記》(2001)、《講演日本映畫》(2003)、《AV現場》(2005)、《整形日本》(2006)、《命名日本》(2007)、《情熱四國》(2008)、《日本映畫驚奇》(2008)、《日本中毒》(2009)、《俗物圖鑒》復刻新版(2010)、《日本變容》(2011)。
目錄: 新世紀補完計劃 ?四人青春行 ?兵賊難分的青春 ?明星夢里人 ?離島青春 ?運動不來的青春 ?譚門青春 ?方育平如何走過新浪潮 ?許鞍華電視電影論之一──抗拒統(tǒng)一風格的追求 ?許鞍華電視電影論之二──冷靜的影像格調 ?消失了的劉鎮(zhèn)偉 ?阮世生的修補缺憾情意結 ?桂治洪的09接受歷程 ?桂治洪的泄忿歷程 ?在「后我的機械人女友」時代重省《追撃八月十五》 ?韋家輝的自殺裝置札記 烏托邦在何方 ?兩代之間的溝通密碼 ?「出師未捷好回鄉(xiāng)」的逆向想象 ?《麥兜響當當》為何要有熊寶弟弟? ?《神探》中的杜韋光芒 ?誰虧待了劉鎮(zhèn)偉? ?王家衛(wèi)的賞味限期及其他 ?由《十月圍城》到《錦衣衛(wèi)》 ?如何在港產武打動作片的脈絡中看《葉問2》 ?共犯江湖的思考──由《劍雨》到《武俠》 ?關于《歲月神偷》,還可以說甚么? ?《人間喜劇》香港味的復雜性 ?我們從葛優(yōu)身上看到甚么? ?想象舒淇,討好自己 ?《奪命金》的虛實交錯結構 云霄現場 ?07港產賀歲片的回顧 ?香港電影09年回顧思考 ?香港電影的純愛根源 ?電視演技vs電影演技 ?喜劇模式的反思 ?由《海角七號》引申的港臺對照 ?想一想電影獎 ?由專業(yè)性的迷思想起類型窄化 ?時代活力重臨 ?尋找在非黃金檔期入場看港產片的理由 ?情侶吵架的電影學問 ?紀錄片在香港 ?香港精神觀下的金像獎年代 給他們一個機會 ?原地踏步的《金瓶梅》 ?詹瑞文的名師假象 ?《烈日當空》需要文雋 ?《音樂人生》的香港悲情 ?《前度》的前身 ?擂臺的異代打法 ?喚醒沉睡之靈魂──郭子健芻議 ?由薛凱琪到張學友 ?以柔制剛的魔法 ?《囡囡》的其他可能 ?騎劫風不可長 ?《墨綠嫣紅》的冷然凝視 ?如何理解「視覺過剩」?──以黃精甫為案例分析 ?Cult Film的前世今生──由《維多利亞1號》或《復仇者之死》談起「純真Cult」與「故意Cult」 ?《一國雙城》的擦邊球美學 書中自有光影夢 ?給劉德華一個機會 ?危險經已在前面 ?成龍的復制術 ?《我是一個演員》的曖昧 ?明星書寫第一人 ?徐克的節(jié)奏 ?動作片無疆界 ?張國榮的陰影價值 ?由《銀幕暴力》看《黑社會》 ?假面的告白——王晶《少年王晶闖江湖》 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