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后“解嚴”時代的臺灣電影


作者:孫慰川     整理日期:2017-02-21 14:01:42


  全書分為上篇和下篇兩大板塊。
  上篇根據“解嚴”以來臺灣電影發(fā)展的特質,將1987至2009這22年細分為四個階段(反思期、低潮期、轉型期、復興期),對這四個階段中臺灣電影演變的內在脈絡進行史的檢視,屬于線的勾勒和梳理。
  下篇是對該時期最重要的若干問題予以專題研究,屬于點和面的探究,深入研討了輔導金政策的嬗變、商業(yè)電影的發(fā)展、紀錄片的探索、電影評論和理論的演進、膠片里的國族認同表述、海峽兩岸的電影交流與合作、女性銀幕形象的流變等問題。
  全書緊扣“解嚴”之后臺灣從威權社會向民主化社會快速轉型的時代語境,探討了臺灣華語電影在本土化與全球化博弈和互動過程中的經驗及教訓,提出并論證了一系列獨到、深刻、富有啟迪性的學術觀點。

作者簡介
  孫慰川,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影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研室主任。美國耶魯大學電影系高級訪問學者。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會員。長期從事臺港電影研究,在CSSCI來源期刊和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40多篇;已出版專著:《當代港臺電影研究》、《當代臺灣電影:1949—2007》;主持完成了江蘇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當代臺灣電影藝術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987—2009臺灣電影研究”。曾榮獲港臺電影優(yōu)秀論著獎。

目錄:
  前言
  上篇 史的檢視
  第一章 “解嚴”初期的反思和陣痛 1987-1994
  第二章 低潮期的迷失、漂泊與找尋 1995-1999
  第三章 轉型期的探索 2000-2004
  第四章 復興期的在地書寫 2005-2009
  下篇 專題研究
  第一章 輔導金政策的嬗變
  第二章 商業(yè)電影的發(fā)展
  第三章 社會紀實類紀錄片
  第四章 電影評論和理論的演進
  第五章 膠片里的“國族認同”表述
  第六章 海峽兩岸的電影交流與合作
  第七章 驅散洛克菲勒中心主義的陰霾
  ——女性銀幕形象的流變
  第八章 以“影像”立言
  ——論女導演黃玉珊
  參考文獻
  本書附表一覽
  后記





上一本:胡金銓與《俠女》 下一本:仿佛,一場告別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后“解嚴”時代的臺灣電影的作者是孫慰川,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