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目光的倫理


作者:李洋     整理日期:2017-02-21 13:22:46


  Fredric Jameson認為,我們可以把(歐洲)六十年代想像為資本和強權(quán)國家在全球退敗的一個時期,也可以把這個年代構(gòu)想成資本借助嶄新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和全副武裝的生產(chǎn)方式,開足馬力擴張的時期。從?碌慕嵌瓤,所謂新的生產(chǎn)技術(shù)就是權(quán)力話語。六十年代謝幕,留下的是一塊巨大的空白話語舞臺。七十年代開啟,站在麥克風前的不再是進步學生、藝術(shù)家和知識分子,而是大眾傳媒和明星,是非理性的符號消費。如果六十年代是話語中心模式的最后演習,那么七十年代是娛樂工業(yè)趁火打劫偷襲大眾話語的時代。六十年代結(jié)束了,共同話題消失了,戰(zhàn)壕解散了,文化代言人面臨著話語重構(gòu)和反思,這個過程帶來短暫的話語真空,布滿嘈雜的個人主義低語。這就是奇妙的七十年代,精英話語的重構(gòu)性緘默與娛樂話語的逐步登臺,從文化英雄到娛樂明星,話語舞臺的交接期間是一個政治壓抑、經(jīng)濟低迷的年代。這種失望、頹廢和壓抑構(gòu)成了七十年代歐洲電影的基本氛圍。本書就是作者論及七十年代歐洲電影的一個合集。 作者簡介
  李洋,電影學者,法國戴高樂大學電影學博士,現(xiàn)任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歐洲電影史、法國電影和當代電影美學,著有《迷影文化史》,譯有《寬忍的灰色黎明——法國哲學家論電影》、《電影詩人帕索里尼》、《萊昂內(nèi)往事》、《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等。

目錄:
  ——影像的美學——
  偉大電影的標準
  影評是什么
  人與影像互為尺度
  人的電影大腦
  幻想與思想表演
  哲學與游戲之間
  ——導演的政治——
  貝托魯奇的妥協(xié)(《1900》)
  特呂弗的夜行列車(《日以繼夜》)
  法斯賓德的奇跡(《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
  路易·馬勒的脆弱(《拉孔布·呂西安》)
  雅克·塔蒂的現(xiàn)代啞。ā督煌ㄒ馔狻罚
  皮亞拉的真實(《在撒旦的陽光下》)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目光(《愛好者》)
  埃里克·侯麥的諷刺防御(《克萊爾的膝蓋》)
  ——目光的倫理——
  大屠殺的目光倫理(《浩劫》)
  不設(shè)防的城市(《羅馬風情畫》)
  布爾喬亞的宴會(《資產(chǎn)階級的審慎魅力》)
  他們將回到薩羅(《薩羅或索多瑪120天》)
  伊斯坦布爾的比利(《午夜快車》、《濃度百分之七溶液》)
  黑色的黎明(《大黎明》、《左輪大煞星》)
  恥辱與需要(《華爾茲女郎》、《媽媽與妓女》)
  奢侈的身體(《費里尼的卡薩諾瓦》)
  ——電影之歐洲——
  英國電影與“五月風暴”
  新浪潮與法國新電影
  德國“柏林學派”的興起
  “世界電影”與藝術(shù)等級體制





上一本:凝望·時代 下一本:電影作為藝術(shù)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目光的倫理的作者是李洋,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