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拍電影視為信仰,這是塔可夫斯基的雄心。他曾坦率地寫道:“人哪怕只背叛自己的原則一次,他與生命的聯(lián)系就不再純粹。欺騙自己,便是放棄一切,放棄自己的電影,放棄自己的人生!边@一不妥協(xié)的姿態(tài)概述了導演的情操和美學觀。 如果說塔可夫斯基的長片處女作《伊萬的童年》代表了蘇聯(lián)電影的復興,那么,真正的塔可夫斯基則誕生于《安德烈?盧布廖夫》。在這部電影中,他向上追溯,越過了一切“蘇聯(lián)藝術”,把根扎進了俄羅斯的文化傳統(tǒng)之中。自此,塔可夫斯基逐漸成為當局眼中的一名“問題導演”,而對西方來說,他又代表了體現(xiàn)在作品《鏡子》和《潛行者》中的深沉、痛苦的俄羅斯意識。最終,塔可夫斯基于1982年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蘇聯(lián)。鄉(xiāng)愁與信仰成為他在放逐生涯中揮之不去的兩種激情,也貫穿了他的最后兩部作品《鄉(xiāng)愁》和《犧牲》。 本書圍繞塔可夫斯基珍視的主題——大地的存在、人們的孤獨、夢境、神秘主義——而展開,著重分析他獨特的電影語言。最后兩章以傳記性內(nèi)容為這一主題學研究畫上句號。 作者簡介 安托萬?德?貝克(Antoine de Baecque),電影批評家、史學家,法國《解放報》文學版主編。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塔可夫斯基的人生之旅 “做個蘇聯(lián)人”的愿望 “做個俄國人”的意愿 流放:鄉(xiāng)愁與宗教 第二章 雨水光影下的大地男兒 大地與水(《犧牲》) 蒼穹之水(《安德烈?盧布廖夫》) 第三章大師的孤獨與驕傲 作為造物主的塔可夫斯基,或成為最偉大的人的愿望 孤獨,或冷漠的習性(《鄉(xiāng)愁》) 第四章 脆弱生靈的肖像 童年,魔鬼之美(《伊萬的童年》) 女性的肖像(《鄉(xiāng)愁》) 瘋子、預言者和殉道者(《鄉(xiāng)愁》) 知識分子的歷程(《犧牲》) 第五章情感的結構 尋覓,或“湮沒策略”(《索拉里斯》) 無盡的回憶(《鏡子》) 夢的意義(《鄉(xiāng)愁》) 第六章為上帝而瘋狂 上帝的地形學家:鏡頭的時間與空間(《潛行者》) 對《圣經(jīng)》的援引(《安德烈?盧布廖夫》) 弱者:即將新生,所以幸福(《犧牲》) 詩人、僧侶、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訪談錄 第七章異鄉(xiāng)人,異域性 塔可夫斯基作品目錄 參考書目 附錄 譯名對照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