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旨在研究中國傳統(tǒng)空間觀以精神上的空間構(gòu)想來指導物質(zhì)實體,并探求其潛在的論證機制。我們看待空間尚存許多疑點,尤其對于空間概念混淆不清。更由于文化的差異,這些疑點顯得愈加撲朔迷離。我們今天的空間觀,很大程度上已頗受西方觀念的影響。一言以蔽之,西方的空間觀強調(diào)有形駕馭無形;而中國的空間觀則以無形喻示有形。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空間往往經(jīng)由暗示或寓言化來體現(xiàn)。考察空間概念的沿革,將促使我們深入地反思。首先,“有形”與“無形”相映生輝的魅力。怎樣能夠使我們以新視角體驗自身在空間中的存在?其次,如何通過感知(印象)觀念(表達)來體現(xiàn)建筑實體(有形)和社會文化內(nèi)涵(無形)之間的對話關系?
作者簡介: 李曉東 1984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建筑系,1989—1993年間在荷蘭德爾富特大學建筑系做建筑理論研究工作,獲建筑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筑系(1997—2004年),現(xiàn)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建筑研究所所長。多次獲各類國際獎項,其中,主持設計麗江玉湖完小獲:亞洲建協(xié)建筑金獎,聯(lián)合國教科文文化保護創(chuàng)新獎(2005年),英國“建筑回顧”二等獎,美國“建筑實錄”中國建筑獎最佳公共建筑獎及美國環(huán)境設計與研究協(xié)會年度最佳設計獎;2001年獲美國注冊建筑師協(xié)會教師獎,2000年獲英國皇家建筑師協(xié)會主席獎,優(yōu)秀教師獎。研究領域包括文化理論、美學、建筑歷史與理論,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學術論文近三十篇,發(fā)表學術專著3本。 楊茳善 2000年畢業(yè)于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筑系,2002—2005年間在該校做建筑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并獲建筑學博士學位,曾受邀成為荷蘭德爾富特大學建筑系的訪問學者(2004年)。此前,曾任教于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淡馬錫理工學院,并且富有廣泛的教學以及專業(yè)經(jīng)驗。多次與考古學家合作,參與新加坡多項建筑設計、修復與保護工程。1999年獲首屆曹氏基金樂齡設計獎,嗣后受李曉東的諄諄教導,更以師為友,以友為師;師友并稱,合作緊密,獲各類國際獎項。
目錄 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中國人對自然的理解——景觀第三章 大道無形——虛實相生的空間:早期中國哲學中的空間觀第四章 文人藝術中的空間第五章 中國戲劇中的隱喻空間第六章 中國建筑的空間想像第七章 漢語和中國建筑空間第八章 從《石頭記》里的建筑看中國式空間第九章 后記注釋參考文獻及圖片出處附錄 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 中國人對自然的理解——景觀第三章 大道無形——虛實相生的空間:早期中國哲學中的空間觀第四章 文人藝術中的空間第五章 中國戲劇中的隱喻空間第六章 中國建筑的空間想像第七章 漢語和中國建筑空間第八章 從《石頭記》里的建筑看中國式空間第九章 后記注釋參考文獻及圖片出處附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