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20世紀的建筑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審視,1980年問世以來便受到廣泛贊譽,從而成為該領域的經典之作。1985年本書再版時,作者對其進行了修訂,并增添了新的內容。此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擴充,補充了最新的內容,并對當前特別重要的領域和論點進行了考察。本書的參考文獻部分也經過重新審訂和擴充。 本書資料翔實,涵蓋了自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90年代幾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師及代表作;豐富而精致的圖片,令本書的閱讀更加直觀;客觀而精到的論述,使現(xiàn)代建筑發(fā)展中紛繁復雜的線索變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藝術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貫穿始終,建筑與音樂、繪畫、哲學的內在聯(lián)系也更可感知。
作者簡介 肯尼斯?弗蘭姆普敦,1930年生,建筑師、建筑史家及評論家,曾作為一名建筑師在倫敦AA(建筑協(xié)會)建筑學院接受培訓,現(xiàn)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筑規(guī)劃研究生院威爾講席教授。他曾任教于本學科內許多一流的院校,其中包括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蘇黎世ETH學院,阿姆斯特丹伯拉杰學院(Berlage Institute),洛桑EPFL及維吉尼亞大學。他寫有大量關于現(xiàn)當代建筑的論著,并從1986-1990年擔任由密斯?凡?德?羅基金會贊助的位于巴塞羅那的EEC歐洲建筑獎評委會主席。
目錄: 第三版序 前言 第一篇 文化的發(fā)展與先導的技術 1750―1939年 1文化的變革:新古典主義建筑 1750-1900年 2領土的變革:城市的發(fā)展 1800-1909年 3技術的變革:結構工程學 1775-1939年 第二篇 一部批判的歷史 1836―1967年 1來自烏有鄉(xiāng)的新聞英國 1836―1924年 2阿德勤與沙利文:大禮堂與高層建筑 1886-1895年 3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與草原的神話 1890-1916年 4結構理性主義與維奧萊-勒-杜克的影響:高迪、奧爾塔、吉馬爾與伯爾拉赫 1880-1910年 5查爾斯?倫尼?麥金托什與格拉斯哥學派 1896-1916年 6神圣之泉:瓦格納、奧爾布列希與霍夫曼 1886-1916年 7安東尼奧?圣伊利亞與未來主義建筑 1909-1914年 8阿道夫?洛斯與文化的危機 1896-1931年 9亨利?凡?德?費爾德與移情的抽象 1895-1914年 10托尼林尼爾與工業(yè)城市 1899-1918年 11奧古斯特?佩雷:古典理性主義的演變 1899-1925年 12德意志制造聯(lián)盟 1898-1927年 13玻璃鏈:歐洲的建筑表現(xiàn)主義 1910-1925年 14包豪斯:一種思想的沿革 1919-1932年 15新客觀性:德國、荷蘭與瑞士 1923-1933年 16風格派:新造型主義的形成與解體 1917-1931年 17勒?柯布西耶與新精神 1907-1931年 18密斯?凡?德?羅與事實的意義 1921-1933年 19新集合性:蘇聯(lián)的藝術與建筑 1918-1932年 20勒?柯布西耶與光輝的城市 1928-1946年 21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與消失中的城市 1929-1963年 22阿爾瓦?阿爾托與北歐的傳統(tǒng):民族浪漫主義與多立克理性 1895-1957年 23朱塞普?特拉尼與意大利理性主義 1926-1943年 24建筑與國家:意識形態(tài)及其表現(xiàn) 1914-1943年 25勒?柯布西耶與鄉(xiāng)土風格的紀念性化 1930-1960年 26密斯?凡?德?羅與技術的紀念性化 1933-1967年 27新政的晦蝕:布克明斯特?富勒、菲利普?約翰遜與路易?康 1934-1964年 第三篇 批判性的評價以及向現(xiàn)在的延伸 1925――1991年 1國際風格:主題及各種變體 1925-1965年 2新野性主義與福利國家的建筑:英國 1949-1959年 3意識形態(tài)的變遷;CIAM、十人小組、批判與反批判 1928-1968年 4場所、生產與布景術:1962年以來的國際理論及實踐 5批判的地域主義:現(xiàn)代建筑與文化認同 6世界建筑與反思性實踐 作者致謝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