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那些火藥創(chuàng)作、焰火表演,我也是爸爸的一件藝術作品。 如今,在這件作品上面,我努力署下自己的名字。 《可不可以不藝術》一書是作者蔡文悠的成長故事集。 身為著名藝術家蔡國強的長女,生于東京,成長于紐約,多元的文化背景令她時刻感到格格不入;自小隨父母出入于世界各大美術館及博物館,藝術就是她的童年,年幼的她收獲的只有孤獨;頻繁參與父親遍布全世界的藝術創(chuàng)作及頒獎典禮,帶來的是缺席課業(yè)和與朋友相處的困擾;頭頂父親的光環(huán),她的腳下卻是一片陰影。如同那些火藥創(chuàng)作、焰火表演,蔡文悠覺得自己也是父親的一件作品。雖然無法擺脫藝術,但她正努力地尋找自我,建立自己的身份,在自己這件作品身上署下蔡文悠的名字。本書也是她找尋自我的一次嘗試,在書中她誠實地記錄下父親的強大影響,自己與家人的復雜感情,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也勇敢探索作為“藝二代”更加獨立的生活和事業(yè)。 就像那些火藥創(chuàng)作,那些精心編排的焰火表演,那些裝置作品,我也是爸爸的一件藝術作品,是他日復一日辛苦琢磨的產物,是他的性格的翻版與呼應。我們有相近的感受。我們都是富于幽默感卻又嚴肅的人。也許我比他更幽默。 迄今為止,我所做過的一切都難以擺脫爸爸的影響。我甚至去讀藝術學院,只為能和他有話談。迄今為止,我的生命就是這樣無足重輕。有時,我的藝術就是這樣糟糕至極;有時,我就是感到那么疲倦無聊:這就是我作為“藝二代”的生活。 ——蔡文悠 這本出色的書能使所有讀者獲益匪淺,無論年少還是年長,來自西方還是東方!犊刹豢梢圆凰囆g》是一部妙趣橫生、富于洞察且無比坦誠的作品,寫的是一位內心敏感的年輕女性在名滿天下的父親——“火藥藝術家”蔡國強的陰影之下尋找自己的激情、身份和歸屬感的心路歷程。這本書直面?zhèn)人的體驗,同時也在處理最為古老、最為普世性的主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往昔的重負,個性與家庭責任之間的張力,人對于自我表達的渴望,成功的傳承與代價,完美主義的天賦與煎熬。 ——蔡美兒(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虎媽戰(zhàn)歌》作者) 作者簡介 蔡文悠 1989年生于東京,成長于紐約。自小隨父母游遍世界各大美術館及博物館,卻從未想過做藝術。在成長歲月,她只是無所事事地待在美術館,以免打擾正在工作的大人。為打發(fā)時間,她也幫著父親布展,后來發(fā)揮特長、拍攝父親的各種布展工作成了常規(guī)。因為對于到處旅行、勘察場地感到無聊,她開始用文字記錄她的成長經歷。她不做藝術,既不畫畫,也不做雕塑,雖然大學時的專業(yè)就是雕塑。她覺得做藝術很乏味,但是她無法擺脫藝術。 申舶良(譯者) 1984 年生,2008 年起在全球當代藝術領域從事批評、策展、譯介工作,2010 至 2013 年任 ARTINFO 中文站資深記者,現(xiàn)就讀于紐約大學博物館學系。
目錄: 推薦序 代序 怎樣防止猝死(并馬上成功) 第一部分 對于成長,美術館是太過孤寂的地方 第二部分 朝圣 埃爾·格列柯 克里特島暴亂解析 葬禮 一切皆為醞釀中的藝術項目 威尼斯——不偷不搶的“格列柯大盜” 不尋常的助理生涯 古巴雙年展 那些年,我盼著長到二十一歲 青年島 核實 畢爾巴鄂Ⅰ 無說服力溝通 畢爾巴鄂Ⅱ 那一次,我在“大都會”做演講 老城&小鎮(zhèn) “時裝時期”的結束,“存在危機”的開始 丹麥風景 馬德里 化身20世紀藝術家 重聚馬德里 爛藝術 手上功夫 格列柯的秋天 機場的愛與離別 第三部分 歸來 那一次,我遇見索菲亞·科波拉與托馬斯·瑪爾斯 枯坐在飛機上我遭遇了些什么 雕塑清掃 藝術學院的老師們 消磨泉州 移民圣誕節(jié)指南 70.77美元! 代后記 對不起,如果我讓你感到怕……我自己有時也感到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