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三島由紀夫小說選


作者:三島由紀夫     整理日期:2012-02-20 22:25:45

日本小說家,劇作家,記者,電影制作人,電影演員,是日本戰(zhàn)后文學的大師之一,不僅在日本文壇擁有高度聲譽,在西方世界也有崇高的評價,甚至有人譽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曾二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國語版最多的當代作家。后為極端激進政治目的自殺諫世。
    三島由紀夫本名平岡公威,1925年(大正14年)1月14日出生于東京市四谷區(qū)永住町2番地(今東京都新宿區(qū)四谷4丁目),父親名為平岡梓,母親名為倭文重,是家中長男,妹妹美津子與弟弟千之分別是在1928年與1930年出生。三島的祖母夏子具有日本貴族血統(tǒng),是水戶藩藩主的外孫女,曾在日本皇室有棲川宮家中學習過禮儀,是個充滿威儀但卻很固執(zhí)、神經(jīng)質(zhì)的傳統(tǒng)女性,祖父平岡定太郎則是兵庫縣農(nóng)家出身的文官,曾任樺太廳長官(樺太是日本對庫頁島南部地區(qū)的稱呼,其官職相當于今日北海道的行政首長)。三島在上中學之前一直是與職掌家族大權(quán)的祖母同住,因為過分的保護與管教,構(gòu)成他貧弱的體質(zhì)與孤獨、甚至有點女性化的人格特質(zhì)。健康上他患有自我中毒癥,體質(zhì)纖弱敏感。祖母的薰陶使他有非常多的機會接觸歌舞伎與能劇等藝文活動,再加上喜好西方文學的母親之鼓勵,而打下日后他在小說、舞臺劇劇作方面能高度展現(xiàn)的基礎(chǔ)。
     三島由紀夫的文學活動,大致以60年代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唯美主義色彩較濃,后期表現(xiàn)出一種可怕的藝術(shù)傾斜和顛倒。前期主要受20世紀初法國作家雷蒙•拉迪凱(1903一1923)、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和19世紀英國作家王爾德(1854~1900)的影響,大多描寫青年男女的性苦悶和浪漫的愛情故事,以不少筆墨刻畫變態(tài)心理和風流韻事。代表作有《虛假的告白》(1949)、《潮騷》(1954)、《志賀寺上人之戀》(1954)、《金閣寺》(1956)、《憂國》(1966)、《豐饒之海》(1966~1970)等。
     1970年11月,三島由紀夫煽動軍隊組織武裝政變失敗,切腹自殺。他是一個在政治思想上謬誤多端、在藝術(shù)上的成就又不容抹煞的復雜人物。
     三島與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安部公房以及后來的得諾貝爾獎的大江健三郎等都是在國際間聞名的日本作家,其中三島的影響力是最大的,除了因為他自己積極費心努力,讓自己追求美的小說等是被翻譯成最多外語版本之外,他的戲曲作品如《薩德伯爵夫人》,或是《近代能樂集》等不斷在日本以及法國等諸外國上演,是最為多彩亮麗的一位作家,但是因為他的自刃的死法,與芥川龍之介或是太宰治選擇相當文學的神秘的死之儀式不一樣,三島在自己四十五歲,知名度已經(jīng)登上世界頂峰,成為「世界一百人」中唯一被選出來的日本人,他的藝術(shù)家地位屹立,美國人稱他為「日本的海明威」等,但是在此當兒,他對進行軍事訓練的右翼團體的同志留下檄文,并在辭世之歌托付了自己「諫世」的感懷,并沖進陸上自衛(wèi)隊東部總監(jiān)室,然后在陽臺上呼吁自衛(wèi)隊隊員起義,然后用日本傳統(tǒng)的方法自盡,因為是如此的死法,讓三島文學從他死的剎那便逆光四射,如果不將三島由紀夫的死冷靜地客觀化的話,是無法正確地認識三島文學的。 





上一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下一本:契珂夫小說集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三島由紀夫小說選的作者是三島由紀夫,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