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國學大師叢書:馬一浮評傳


作者:馬鏡泉趙士華     整理日期:2015-04-25 14:57:19

《馬一浮評傳》內(nèi)容簡介馬一浮先生作為現(xiàn)代學術界中國學的集大成者,其學問如浩浩海洋,廣博無垠,深邃莫測;其為人如巍巍山峰,沉穩(wěn)踏實,篤厚安詳。本書以詳實的第一手材料,敘述了馬一浮先生精深治學、淡泊清平的一生。
  目錄:
  總序張岱年/001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錢宏(執(zhí)筆)/004
  一代儒宗(代序)袁卓爾/001
  第1章清白世系,詩禮之家/001
  第2章自幼聰穎,敏而好學/007
  第3章學業(yè)未成,何以家為/011
  第4章出洋留學,探新殊洲/014
  第5章隱霧來玄豹,神飆動赤虬/019
  第6章海西庵青燈伴讀,文瀾閣廣閱全書/023
  第7章古聞來學,未聞往教/028
  第8章深探釋典,方外三友/032
  第9章出入二氏,歸于六經(jīng)/044
  第10章以誠待人,以虛接物/050
  第11章攘夷明義,出齋講學/058
  第12章創(chuàng)辦復性書院,培養(yǎng)儒學種子/067總序張岱年/001重寫近代諸子春秋錢宏(執(zhí)筆)/004一代儒宗(代序)袁卓爾/001第1章清白世系,詩禮之家/001第2章自幼聰穎,敏而好學/007第3章學業(yè)未成,何以家為/011第4章出洋留學,探新殊洲/014第5章隱霧來玄豹,神飆動赤虬/019第6章海西庵青燈伴讀,文瀾閣廣閱全書/023第7章古聞來學,未聞往教/028第8章深探釋典,方外三友/032第9章出入二氏,歸于六經(jīng)/044第10章以誠待人,以虛接物/050第11章攘夷明義,出齋講學/058第12章創(chuàng)辦復性書院,培養(yǎng)儒學種子/067第13章儒家三圣,交深誼厚/077第14章鬻字刻書,弘揚國學/081第15章剛正不阿,卓越氣節(jié)/087第16章輯舊著寄跡西湖,同民患愛國詩人/091第17章博學多才,書法名家/105第18章生非營一飽,負薪聊可從/112第19章著名學者,華夏國寶/117第20章漚滅全歸海,花開正滿枝/122附錄馬一浮先生年譜/132前言中西文明大潮的沖撞與交融,在今天仍是巨大的歷史課題。如今,我們這一代學人業(yè)已開始自己的學術歷程,經(jīng)過80年代的改革開放和規(guī)?涨暗膶W術文化積累(其表征為:各式樣的叢書大量問世,以及紛至沓來名目繁多的學術熱點的出現(xiàn)),應當說,我們這代學人無論就學術視野,抑或就學術環(huán)境而言,都是前輩學子所無法企及的。但平心而論,我們的學術功底尚遠不足以承擔時代所賦予的重任。我們?nèi)酝萦谘刍ǹ潄y的被動選擇和迫不及待的學術功利之中難以自拔,而對自己真正的學術道路則缺乏明確的認識和了悟。我們至今尚未創(chuàng)建出無愧于時代的學術成就;诖,《國學大師叢書》的組編者以為,我們有必要先“回到近現(xiàn)代”—回到首先親歷中西文化急劇沖撞而又作出了創(chuàng)造性反應的第三代百家諸子那里去!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困惑與浮躁,我們也該著實潛下心來,去重新了解和領悟這一代宗師的學術生涯、為學風范和人生及心靈歷程(大師們以其獨特的理智靈感對自身際遇作出反應的閱歷),我們這代學人方能于曙色熹微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學術位置。我們應當深信,歷史是不會跨過我們這一代的,90年代的學人必定會有自己的學術建樹。
  我們將在溫情與敬意中汲取,從和合與揚棄中把握,于沉潛與深思中奮起,去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這便是組織編輯《國學大師叢書》的出版宗旨。當我們這代學人站在前輩學術巨子們肩上的時候,便可望伸開雙臂去擁抱那即將到來的中華學術新時代!
  中西文明大潮的沖撞與交融,在今天仍是巨大的歷史課題。如今,我們這一代學人業(yè)已開始自己的學術歷程,經(jīng)過80年代的改革開放和規(guī)?涨暗膶W術文化積累(其表征為:各式樣的叢書大量問世,以及紛至沓來名目繁多的學術熱點的出現(xiàn)),應當說,我們這代學人無論就學術視野,抑或就學術環(huán)境而言,都是前輩學子所無法企及的。但平心而論,我們的學術功底尚遠不足以承擔時代所賦予的重任。我們?nèi)酝萦谘刍ǹ潄y的被動選擇和迫不及待的學術功利之中難以自拔,而對自己真正的學術道路則缺乏明確的認識和了悟。我們至今尚未創(chuàng)建出無愧于時代的學術成就。基于此,《國學大師叢書》的組編者以為,我們有必要先“回到近現(xiàn)代”—回到首先親歷中西文化急劇沖撞而又作出了創(chuàng)造性反應的第三代百家諸子那里去!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困惑與浮躁,我們也該著實潛下心來,去重新了解和領悟這一代宗師的學術生涯、為學風范和人生及心靈歷程(大師們以其獨特的理智靈感對自身際遇作出反應的閱歷),我們這代學人方能于曙色熹微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學術位置。我們應當深信,歷史是不會跨過我們這一代的,90年代的學人必定會有自己的學術建樹。我們將在溫情與敬意中汲取,從和合與揚棄中把握,于沉潛與深思中奮起,去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這便是組織編輯《國學大師叢書》的出版宗旨。當我們這代學人站在前輩學術巨子們肩上的時候,便可望伸開雙臂去擁抱那即將到來的中華學術新時代! 《國學大師叢書》表現(xiàn)了近代中西文明沖撞交融的繁盛景況,了表現(xiàn)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學術的豐富內(nèi)容,試圖評述近現(xiàn)代著名學者的生平及其學術貢獻,規(guī)模宏大,意義深遠。——張岱年 馬浮與佛教很有緣分。從資料中可以看出,馬浮深探佛典的時間應自1917年始,到1927年就轉(zhuǎn)佛為儒了。在這近十年的時間里,他幾乎通讀了“三藏十二部”的佛學著作,廣交了方外之友,息跡名山古剎,為佛界修撰碑銘,寫了不少佛學的著述,發(fā)起組織過“般若學會”等活動。馬浮學佛的指導思想,不是一般佛教徒所追求的超生塵世免輪回之苦,或求福報。他研究佛經(jīng),純粹是想從佛學著作中找出其與儒家心性義理之學的共同之處,是為深入研究儒學而學的。所以,后人評價馬浮的學說是融貫儒佛,或說是融貫儒釋道。這里,主要對馬浮佛學觀點,重要的佛學論著,佛事活動及相交的幾位方外之友作些介紹。“儒佛互攝說”,這是馬浮的主要佛學觀點。馬浮認為:“從本源上看,儒佛等是閑名,孔佛所證,只是一性。果能洞澈心源,得意忘象,則千圣所歸,無不一致!彼,他提出過“菩提涅槃是一性,堯舜孔佛是一人”之說,就是說,從心源上來說,儒佛都是一致的。這個觀點他在1918年《與蔣再堂論儒佛義》一文中,闡析頗詳,茲摘錄有關部分。馬浮言道:“六藝之言,顯于此土。三藏之奧,演自彼天。法界一如,心源無二。推其宗極,豈不冥符。果情執(zhí)已亡,則儒佛俱泯。然詮表所寄,義相實繁。茍欲一一比而合之,二極廣略靡定,隱顯時別,分齊有所難析,涂慮患其不同。故忘筌之旨既得,則拂跡之談可舍。察乎此者,交參互入,并行不礙。前賢以異端屏釋,古德以外道判儒。遂若體物有遺,廣大不備,其猶考之未盡密耶。嘗以西來眾典,義啟多門。鄒魯所承,道唯一貫。彼則一乘是實,此乃易道至神。今欲觀其會通,要在求其統(tǒng)類。若定以儒攝佛,亦聽以佛攝儒。須以本跡二門辨其同異。蓋跡異,故緣起有殊。本同,故歸致是一。就跡,則不奪二宗。依本,則不害一味。若跡同者,二俱不成。若本異者,一亦不立。今雙立儒佛,正以同本異跡故。存跡以明非,即就本以明非。離則不失于二,不違于一,是以儒佛得并成也。”馬浮在闡述儒佛所以互攝的道理后,又以佛的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與儒的六藝(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對照說明“儒佛互攝”的一致性。馬浮舉例說:“如《詩》次風雅頌,正變得失,各系其德;自彼教言之,即是彰依正之勝劣也!稌窋⒌弁醪,虞夏商周,各以其人;自彼教言之,即是示行位之分圓也!洞呵铩穼嵓妗对姟、《書》二教,推見至隱,撥亂反正,因行事加王心;自彼教言之,即是攝末歸本,破邪顯正,即俗明真,舉事成理也。終、頓之義,亦可略攝于茲。然此是跡異門。跡中有本,本同故可攝。唯以其跡,則不見有攝義也。若《易》與《禮》、《樂》,則是本同門。本中亦有跡,本同故跡泯。唯以其本,故不見有不攝義也。略舉其例,如樂主和同,即是平等一心。禮主別異,即是差別萬行。萬行不出一心,一心不違萬行。故有禮不可無樂,有樂不可無禮。禮樂皆得,謂之有德。此即攝圓教義。樂由中出,故靜不動,真常湛寂之本也。禮自外作,故文不壞,功德業(yè)用之相也。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和,故百物皆化。無量世界海,佛身悉充徧,所謂化也。序,故群物有別。一塵一毛端,各各現(xiàn)剎土,所謂別也。此皆圓教義也!洞髮W》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先后有序,是禮教義。依性說相,即性之相也!吨杏埂反蟊具_道,一于至誠,天人合言,是樂教義。會相歸性,即相之性也。《大學》攝終,《中庸》兼頓,合即成圓。故先儒雙提二篇,以顯圣道也。樂由天作,禮以地制,明于天地而后能興禮樂。天地者,法象之本。乾知大始,即表心真如,所謂一大總相法門體也。坤作成物,即表心生滅,出生一切法能攝一切法也。終頓圓三教并用此義。乾坤成列而易行乎其中,性相交融而覺周于無際。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故圣道可得而立,佛法由是而現(xiàn)。天道,地道,人道,一也?嗌矸ㄉ、煩惱般若、結業(yè)解脫,一也。此圓教義也。禮樂統(tǒng)于易,猶終頓該于圓。禮樂以人道合天地之道,猶以一心開二門,終頓準之。易以天地之道冒人道,猶以一法界總收一切法,圓教準之。‘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所謂眾生心中悉有如來智慧也!^之者善,成之者性’,所謂從初發(fā)心便成正覺也。易無方無體無思無為而崇廣業(yè),開物成務,原始反終,窮神知化,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止,寂而常感,感而常寂?鬃訃@易之德曰:‘非天下之至精至變至神,其孰能與于此。’此猶華嚴之稱大方廣矣! 





上一本:楊瀾訪談錄之崛起 下一本:國學大師叢書:錢穆評傳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國學大師叢書:馬一浮評傳的作者是馬鏡泉趙士華,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