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講臺上的民國


作者:劉超     整理日期:2015-11-08 19:11:24

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馬勇
  著名學者廈門大學教授謝泳
  作序
  歷史學家、翻譯家、《上學記》作者何兆武
  推薦
  “講臺上”或許依然活躍著許多新一代的大師,但這批新人與1949年之前的“舊人”比,總覺得缺少一點個性,缺少一點故事,因而這些年不經意間流行起來了一股懷舊思潮,甚至出現了“民國范”這樣的概念。劉超的這本書,大致可以歸屬于這一類,以溫情和敬意講述“民國講臺上”的那一代大師。
  ——馬勇
  中國現代學術史的魅力主要在學者的人生,劉超正是恰當把握了此點,所以選擇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者,用自己優(yōu)美的文筆敘寫他們傳奇的人生。因為劉超自己有專業(yè)訓練,所以他筆下的學者人生,是建立在豐富史料基礎上的敘述,而不是信口開河的描寫!x泳
  
本書簡介:
  講臺往往能投射出一個時代的文化興衰,本書作者即從“講臺”這一視角切入,選取了王國維、陳寅恪、湯用彤、葉公超、曾昭掄等24位二十世紀中國教育界中的一流學者作為描寫對象,在援引豐富史料的基礎上,以溫情和敬意講述這些活躍在講臺上的大師的傳奇人生。
  作者簡介:
  劉超,1980年代生于江西贛州(大余)。畢業(yè)于南京大學(2004,管理學學士)、北京大學(2006,法學碩士);2011年先后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史學博士)及日本東北大學(法學博士)。十有一而志于學,隨即開始沉潛于文藝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1990年代開始發(fā)表作品,論著涉及文史哲,囊括教育學、政治學、社會學及國際關系等學科領域。已出版著作《筆桿子:晚近文人的另類觀察》(2009)、《清華大學文史哲譜系》(合著,2012)、《篳路藍縷鑄就輝煌》(合著,2013);即將出版的著作有《學府與政府》《大學舊蹤》《士林舊蹤》《“新”大學的誕生》和《蔣廷黻評傳》等。編有《世紀清華:學人、學術與教育》(2013)。另有論文七八十篇,散見于《清華大學學報》、香港《二十一世紀》以及《開放時代》《學術界》《社會科學戰(zhàn)線》等;亦有小說散文隨筆百余篇及劇本和詩作若干,散見于《美文》《散文》《天涯》《文學界》《新文學史料》《雨花》《朔方》《寫作》《文匯報》等。各類作品合計約四百萬字。
  目錄:
  王國維:消逝的小辮子
  辜鴻銘:四洋踏遍爾獨行
  梁啟超:從報界驕子、政界赤子到學界巨子
  陳寅恪:一生負氣成今日,獨為神州惜大儒
  黃侃:章門“天王”的狂士生活
  劉文典:是真名士自風流
  鄧之誠:舊時燕京“明朝人”
  熊十力:從槍桿子到筆桿子
  湯用彤:漸行漸遠的“菩薩”
  張競生:大起大落的“性”“情”中人
  吳宓:藤影荷風聽雨聲
  樓光來:遠去的“無字碑”
  葉公超:最是文人不自由
  夏濟安:寒枝揀盡無棲處
  曾昭掄:兼資文理此全才王國維:消逝的小辮子
  辜鴻銘:四洋踏遍爾獨行
  梁啟超:從報界驕子、政界赤子到學界巨子
  陳寅。阂簧摎獬山袢眨殲樯裰菹Т笕
  黃侃:章門“天王”的狂士生活
  劉文典:是真名士自風流
  鄧之誠:舊時燕京“明朝人”
  熊十力:從槍桿子到筆桿子
  湯用彤:漸行漸遠的“菩薩”
  張競生:大起大落的“性”“情”中人
  吳宓:藤影荷風聽雨聲
  樓光來:遠去的“無字碑”
  葉公超:最是文人不自由
  夏濟安:寒枝揀盡無棲處
  曾昭掄:兼資文理此全才
  潘光旦:忍將身世寄鷗游
  方東美:詩才?哲思?佛緣
  向達:敦煌與之同在
  邵循正:真正的“讀書種子”
  鄧廣銘:博學于文,行己有恥
  孫楷第:舊時月色憶前塵
  沈從文:“鄉(xiāng)下人”,從邊城走向世界
  林庚:燕南深處有布衣
  季鎮(zhèn)淮:從春城到燕園
  前塵?拾年(代跋)
  夏濟安:寒枝揀盡無棲處
  一
  抗戰(zhàn)異常慘烈地進行著。光華大學校舍被炮火摧毀,全校師生遂毅然遷入租界復課。
  課余,英文系常有三個學子在走廊彎角處侃侃而談,以故被戲稱為“三劍客”。這就是日后蜚聲中外的張芝聯、柳存仁以及夏濟安。尤其特別的是夏。此君平頂頭,灰布長衫,樸厚踏實。他常訥訥于言,一旦說起英文卻極為流暢。這時乃弟夏志清也在上海。二人都死命地用功,沒有談戀愛,也談不起戀愛——“手邊沒有零用錢,即使有勇氣找對象,也沒有錢帶她上館子、看電影,因此索性不存此念,專心讀書。”僅有的消遣就是看電影、逛舊書鋪。夏濟安一九四○年畢業(yè)留校任教。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赴昆明西南聯大執(zhí)教。以一般大學的出身竟在首屈一指的學府高就,實在是魚躍龍門,可喜可賀。但可憂的是,在此他又遭遇了一位美艷的女子。當腿腳不方便的同事卞之琳正為張充和神魂迷離時,這小青年也為情所困,無法自拔。兩人惺惺相惜。夏在分析地位高、年齡大再談戀愛的后果時,以前輩教訓警告自己:“這樣可使戀愛、地位一起落空,以吳宓便是前車之鑒,最是可怕!
  置身于這“革命的年代”,他很少關注狼煙彌漫的時代風云,亦未關切“天崩地坍”的家國大事,而自顧糾結于自家情事。然而,這段情卻讓他耗盡神思,黯然神傷。
  一九四五年秋,夏濟安開始注意到班中的新生李彥。一見傾心,從此日夜癡想。他立即將對方的姓名學號牢記于心,甚至把對方的筆跡也記住了。他次年的日記緊緊圍繞這個名字而展開。他以三十多歲的高齡,墮入少年般的單思苦戀,一發(fā)不可收,伊人的手澤、衣著,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成了他隆重記錄的珍寶。他才氣縱橫,卻天性羞澀,連與異性攜手的經驗也沒有,此時當然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愛意。
  有好幾個月,他不采取任何主動行為,只是不斷地分析自己的心理,為自己徒增苦惱。在他的整個日記中,充滿著他對女子觀察到的細節(jié)與自己的剖析!癓.Y.坐在第一排,看見了不免又動心,發(fā)現一點:左手無名指上有一枚翡翠金戒,不知何所指。”“她的座位是在陽光下,我有時站的地位,把陽光遮住,我的頭的影子,恰巧和她的臉龐接觸!薄拔覀兊囊暰有一度接觸,我已把我所有的柔情蜜意,都放在我眼光里了……這樣面對面的站了一分鐘都不到,一句話沒講,也使我高興老大半天!薄跋抡n回家后,整天覺得寂寞不堪。我和她的認識,一方面使我自覺神經病的嚴重……一方面就是使我感覺無比的寂寞——這種寂寞是任何好朋友好書所不能解慰的!瓫]有她,我生活似乎空虛了一大半!薄拔胰绲貌坏剿,我將一生不會快樂的了……可是我懷疑,即使得到了她,我能否快樂。人生大致快樂最難,可是我應不顧后果如何,放出勇氣來追求!睉賽凼 耙膊粫j喪,但是我將益發(fā)逃避人世,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我的頭發(fā)將像一蓬草,我將永遠不敢穿漂亮的衣服,破大褂布鞋將是我的護身符,躲在它下面才覺得安全”!拔胰绱丝吹闷鹚,幾乎肯把全部身心獻給她,只要她肯接受,她偏偏還不來我的課。她給我這樣的侮辱,將來即使我們成為夫妻,這個芥蒂也難消掉!薄拔疫是追求名利,甚于追求戀愛;心胸之小,目光之短,真是枉為學問中人!彼运J真勤奮地學英文、練寫作,夢想終有一日會功成名就,出人頭地。他是個固執(zhí)的人,既想獲得現實的所謂Truelove,又對個人理想(如以英文小說名世)念念不忘,有時想得太復雜,甚至將兩者對立起來!芭烁就覠o緣。我只能老過著孤僻的生活。只有她能救我,可是上帝又不讓她來……上帝啊,你太作弄人了!
  整部日記都是他一個人在自言自語,一時要入山隱居,一時要獨身終生,一時要出家修行,忽而心平氣和,忽而躊躇滿志。這樣痛苦而絕望的愛,純屬“不及物”的單相思,與對方無涉。但這柏拉圖之戀始終綿亙于心,對方讓他神魂顛倒,糾結不已。為了更多地獲取女子的信息,他費盡心思,后來才靈光一閃地想出了以MyLife(我的小傳)為題目讓學生寫作文。結果“她的作文文字很壞,可是在一個鐘頭之內,講得已經夠詳細了”。于是他把她的作文原原本本、工工整整地抄錄在自己的日記中,反復背誦、回味。老師批改學生作文后即得發(fā)還,無法保存,夏沒有這個女生的回信或作文可收藏,只好把留有女子手澤的“學生選習學程單”的小紙片貼在自己日記中,作為信物。他把對方奉若神明,把戀愛視若宗教般圣潔、隆重乃至嚴重;他自然要一敗涂地。
  對方于他,宛若尤物,誘惑無限,又遙不可及。后來,女子終于如約到夏的宿舍晤談,時間不長,卻使他大喜若狂,熱情涌流,不可收拾。他再也忍耐不住,就寫了封長信去傾吐一番。對方毫無準備,嚇壞了。于是大吵一架。從此各奔東西,留下他在失戀的苦海中獨自煎熬。
  苦海中的夏將吵架的經過詳細函告乃弟。夏志清立即回信勸慰:“一口氣看完你二十頁的長信,一面看一面不禁為你慶幸,能得到一個理想中完美女子默契的愛情……看到你那晚七時約會時的談吐和舉動,不禁使人啼笑皆非,哭笑一個三十歲男子不該有的初戀的笨拙。……我絕對相信truelove,但我也縱容少男少女在未碰到truelove前可以有一二段錯誤的愛情,至少他們碰到真正的知己時,不會像你這樣的緊張和尷尬!
  一九四六年二月一日,乙酉除夕。西南聯大教師的餐廳中,有七個年輕人圍坐一席,吃年夜飯。與抗戰(zhàn)時的匱乏相比,此時飯菜豐盛,有雞、蹄髈、豬肝、蛋餃。晚上八時過后,在這本該家人團聚的時刻,夏濟安、卞之琳、顧壽觀似乎感受到節(jié)日中的一絲傷感和無聊,三人大嚼年糕,飲紹興酒,吃美國鮭魚罐頭和火雞。惟此,才能強烈地感受到生之歡欣與寂寥。此時此刻,各人都生出了感情的喟嘆。夏濟安說到了自己:“我平生只有單戀,并無戀愛,不足掛齒。今天我可以說一句,一切只待上帝安排!逼淙沼浽疲
  能使我寂寞的,只有一個人;舉世滔滔者,只是使我更孤單。
  二
  北大復校于沙灘紅樓,夏濟安把乃弟也引入北大做助教。他酷愛電影。有次《窗中少婦》在北平演一場早場,百忙之中的他硬是拉了乃弟同去。夏志清不解其意。晚年看到胞兄日記,才知他這是要了卻一樁夙愿:當年女子曾在作文中提到那場電影;而夏偏偏錯過,遺憾不絕。那天看過電影后,他真的特別開心、無限欣忭。
  三
  夏濟安在圈內早就小有名氣。傅斯年后來特地把他從香港聘到臺大。初到外文系辦公室報到那天,他穿得頗正式:不僅全身西服,還戴了呢帽。是時天氣炎熱,他那套裝備,好似“老太太的被窩——蓋有年矣”,不僅不神氣,反而頗顯落魄。他才三十多歲,卻已發(fā)際后退;眼鏡片后的目光炯炯有神,仍掩不去中年式的落寞。幾句話后,他便開口借薪水:“借兩百塊總可以吧?”當時英千里以教授兼系主任也只有250元月薪;他這講師,每月頂多也就200元。大家暗笑不已。這事后來就成了大家開涮他的又一素材。
  夏濟安素極用功,于文史、美學、佛學等兼收并蓄,博覽無涯;但滔滔雄辯卻非所長。他教學賣力,也對學生多有點化,惟鄉(xiāng)音頗重,講學不暢,有學生乃投書向學校反映。校長傅斯年特地跑來旁聽。這小講師見下邊坐著一位名氣大脾氣也大的大校長,不由緊張異常,口齒艱難。所幸校長發(fā)現他有真才實學,其疑乃息,飯碗終于保住。在臺大,他依舊性情靦腆,不修邊幅,久抱獨身。這與另一位少壯派教授殷海光相映成趣。
  在臺大,夏又一次遇到了心儀的女生,重蹈單戀覆轍。他才氣橫溢,誨人不倦,頗有名士風貌,深博女生好感。好幾位女子對他饒有興趣。怎奈他命運乖蹇,人家屬意于他的,他偏偏看不中;自己看中的,卻求之而不得。自然又是一個失意灰心的結局。
  其胞弟則不然。夏志清極為直爽,他在紐約最棒的飯店結婚時,拉著好友說這飯店如何之好,然后脫口而出:“下次結婚一定要再到這里!”嚇得新娘差點沒昏倒。但二人都一樣喜歡結交異性朋友,并以自己的博學為女生所傾倒。因而人們戲稱夏氏昆仲為難兄難弟。兄弟二人情同手足,兄常在他人面前夸贊弟比自己強;弟也如此。有同事想“智勝”夏濟安,便問:“濟公,有人說你是外文系最佳教授,那你的難弟呢?”如他回答胞弟才是最佳教授,這顯然對不起自己;如認為自己當之無愧,置他人于不顧,那又對不起胞弟了。這時他想到胞弟西裝革履的樣子,便說:“啊,他是穿著最佳教授!
  其舊友吳魯芹之女也與夏濟安頗有“交情”。“我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他喜歡幫我做‘作文’。我碰巧可以拿到甲下,平常總是乙或者乙上,我想他幫我做一定可以拿到甲上,但是結果是丙上,所以我以后就不讓他做。他一定要幫我做,做了三次還是丙上,我很氣,罵他怎么能當大學教授!薄八髣傩纳跚,每次幾乎都是苦苦哀求,或者答應買糖行賄才得到再試身手的機會的。他那時候等待教師評定等的著急,有點像考生等放榜,一聽到‘夏伯伯,你看又是丙上’,就抱住頭,連聲說:‘該鼠竄了,該鼠竄了!’”
  他面對女士常不知所措,在男士面前卻完全是另一個形象。其學生總見他一副樂觀的樣子,聽到他最常說的口頭禪又是“快樂的啊”,便以為他洞達于人生和世事。有學生向他請教怎樣談戀愛,夏雖情場失意,但面對學生的這類問題,他是旁觀者清,建議還不少。對自己的情路艱辛,他只字不提,只說“Beautyinvitestrouble”(美麗招致麻煩)。劉紹銘初到美國,人生地不熟,就給乃師打了個電話。夏立刻從旁邊的州開車過來請他吃飯。那時夏剛剛學會開車,劉坐在他的車上就像在碰碰車上一樣左彎右拐,夏卻爽朗地笑個不停。劉身為其弟子,完全不知道,也看不出老師這樣洞達的智者會有如此深的感情困擾。人皆知道他幽默,人皆以為他快樂,又焉知他內心實有無邊的隱痛,只不過他早已深藏,不愿示人而已。
  四
  夏在情路上飽受創(chuàng)痛,但從未放棄自己的事業(yè)追求。教研之余,他全面出擊,大顯身手,攀上了生涯的巔峰。
  為了苦練英文,夏常年用英文寫作。千錘百煉之后,其英文終至爐火純青之境。其文婉轉多姿,步步生花,“不要說在中國,即在美國,也是第一流的”。夏的翻譯也聲名遠揚。其所選注的《現代英文選評注》,至今暢銷海峽兩岸,澤被一代代大中學生。他編譯的《美國散文選》上冊,更是譯林極品,迷住了一代青年,甚至三十多年后還受到董橋推崇。華盛頓?歐文的名篇《西敏大寺》開頭一段為:
  Ononeofthosesoberandrathermelancholydays,inthepartofAutumn,whentheshadowsofmorningandeveningalmostmingletogether,andthrowagloomoverthedeclineoftheyear.IpassedseveralhoursinramblingaboutWestminsterAbbey.Therewascongenialtotheseasoninthemournfulmagnificenceoftheoldpile;and,asIpasseditsthreshold,seemedlikesteppingbackintotheregionsofantiquity,andlosingmyselfamongtheshadesofformerages.
  在他筆下幻化為:“時方晚秋,氣象肅穆,略帶憂郁,早晨的陰影和黃昏的陰影,幾乎連接在一起,不可分別。歲將云暮,終日昏暗,我就在這么一天,到西敏寺去散步了幾個鐘頭。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氣,和陰沉的季候正好調和;我跨進大廳,覺得自己已經置身遠古,相忘于古人的鬼影之中了!弊g文之美,令人擊節(jié)。
  其英語著作中最有名的是GateofDarkness(《黑暗的閘門》),書很薄,然而,僅僅是這小部頭作品,就足以令人心折。藉此,他將普實克的歷史意識和夏志清的文學判斷融會貫通,打通傳記、歷史和批評,自創(chuàng)“文化批評”(culturalcriticism)一路。夏以魯迅作品中的“背著因襲的重負,肩住黑暗的閘門”為據,發(fā)現了魯迅內心的黑暗面。他寫道:“魯迅的黑暗的閘門的重量,有兩個來源:一是傳統(tǒng)的中國文學與文化,一是作者本身不安的心靈!敝挥胁话驳男撵`才能敏感地體察他人內心的不安,夏濟安正因此洞悉了魯迅和阿諾德的暗角,開出了一片天地。其弟子、哈佛大學教授李歐梵說:“(夏濟安)對魯迅形象作了極為精彩的刻畫。這種魯迅形象的陰影始終籠罩著我整個的魯迅研究……我怎么才能寫得像夏濟安先生那么好?怎樣才能用不同的方式來刻畫魯迅形象呢?經過了差不多十年的焦慮,我最終放棄了任何想超過先生的念頭,而乖乖地一心一意效法了先生。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他對魯迅散文詩所作的敏銳分析!薄跋喔艚氖辏覄倓傊刈x他的《關于左翼文學運動一書的序稿》,再次被深深地感動!庇腥速澭裕骸跋臐菜硐氲闹袊挛膶W永遠擺在我們所追求的那一端;論文采,五四以來用白話文寫批評和翻譯的,沒有多少人可以趕上他。”
  然在夏心目中,這一切只不過是練筆;真正目的,尚在于積攢素材、修煉功力,創(chuàng)作第一流的英文長篇以博取國際聲譽。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野心勃勃的夏濟安即立志以抗戰(zhàn)時的四川為背景,寫一部英文長篇小說,名為CountryforVegetation(《植物之鄉(xiāng)》)。他屢屢在日記中表示,要“懸梁刺股的大發(fā)奮,努力替自己造地位”、“我現在頂大的Passion是要發(fā)財”、“只要用功寫作,名利之取得,真是反掌事耳”。但他只寫完了第一章,即放棄了。他并未就此罷休。一九五五年,夏濟安完成英文短篇小說《傳宗接代》,投往美國《宗派雜志》,獲名批評家賴富激賞,發(fā)為秋季號頭條。經幾十年之積淀,其才氣、學識、閱歷、功力,均日臻圓熟,其“長篇夢”也指日可待。他已完全有望取代林語堂等成為華人英文長篇創(chuàng)作之魁首。然而,這一宏愿,卻因他英年早逝,隨風而去。他的數篇英文短篇,顯然不足以讓其在西方文壇成家立派。藉此,他只能被稱為“有國際聲譽、英文寫得漂亮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而已(夏志清語)。這成為他最大的遺憾。
  夏的本行是英美文學,但他更大的成就不在英美文學,而在中國文學。他本不屑于以中文作品成名,日后卻主要以此揚名于世(包括其日記)。他真正傾力于中文的時間很短,作品也不甚多,然而,他正是在短期內以有限的作品奠定了迄難撼動的地位。其審美眼光和批評水準已足以傲視群儕,彰顯出縱貫東西的學識和寬廣深邃的視野。因此,他與胞弟夏志清一道被西方漢學界公認為研治中國文學的大家,他們開創(chuàng)的中國文學研究方法也被稱為“夏氏兄弟范式”。
  夏濟安的文學理念與趣味十分清晰。在他看來,獨立于政治、獨立于歷史承擔的“純文學”才是真正的文學。何謂“純文學”的標準?簡言之,即衡量文學只能用文學本身的評判標準(語言是否精練、技巧是否嫻熟、意向是否豐富、結構是否巧妙、觀察是否深刻等),而不能用思想意義、政治目的等一切非文學的外在標準。即如艾略特所言:“文藝作品的偉大,是不能單憑文藝本身的標準來判斷的。”“不過我們必須記得:一部作品是否夠得上稱為文學,只有憑文藝的標準才可決定!毕姆磳ξ膶W由于服從(拿文學來做宣傳和改造社會的工具)導致的簡單化、模式化、理想化。他說:“小說家究竟不是思想家。他的可貴之處,不一定是揭示什么新思想,也不一定是重新標榜某種舊思想,他所要表現的是:人在兩種或多種人生理想面前,不能取得協調的苦悶,直截了當地把真理提出來,總不如把追求真理的艱苦掙扎的過程寫下來那樣有意思和易于動人!
  ……





上一本:有趣的中國皇后 下一本:光榮夢想:毛澤東人生七日談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講臺上的民國的作者是劉超,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