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融合與沖突--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


作者:代國慶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4:02


  第一章古典時代
  人類起源和文明肇端問題雖然讓人著迷,卻更讓人迷茫。嚴格地來說,這兩個問題并非是歷史學所能解決的。我們今天在這些問題上的看法————更準確地說是假說————都不是歷史學家提出的:一是神創(chuàng)論,一是進化論。而持謹慎態(tài)度的歷史學家,都不會對未曾證實的事件予以認可。
  希羅多德在其大作《歷史》中開宗明義道:“以下所發(fā)表的,乃是哈利卡納蘇斯人希羅多德調查研究的成果!保ㄏA_多德:《歷史》,徐松巖譯,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1頁。)太史公司馬遷本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態(tài)度撰寫《史記》。這兩部公認的中西方第一部史書雖沒有敘述人類起源及文明肇端問題,但是我們仍要感謝他們,因為他們?yōu)槲覀儽A袅斯诺鋾r代大量而精確的史實。有理由認為,今天的我們比希羅多德、司馬遷對于上古歷史了解得更多。后世的考古挖掘、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原始部落的人類學考察、大膽新穎而又不乏邏輯的理論都大大充實了我們對人類上古文明的認識。一個個失落的文明重見天日,它們的社會形態(tài)也逐漸被構建起來。但我們獲得的答案遠比提出的問題少。到目前為止,還很難把這些新發(fā)現的文明納入后世文明體系中予以系統(tǒng)考察。也就是說,這些失落文明對后世古典文明的影響還不能確定。
  眾多史學家在編撰人類歷史時,都不約而同地強調公元前500~公元500年這一千年,如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斯特恩斯的《全球文明史》,乃至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所謂的“軸心期”理論。他們都認為在這一時期,古典文明經歷了孕育發(fā)展、成熟定型以及衰落的全過程。古典文明承接了上古文明,其影響又延續(xù)至今,即古典文明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我們今日文明的源頭便是古典文明。
  古典文明并不像今日的現代文明那樣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相反,它卻開啟了此后多樣而復雜的人類歷史。從地域上看,地中海世界、南亞次大陸、中國華夏各自迎來了文化上的繁盛,形成了不同的文明世界。從古典文明的內容來看,三者更是大相徑庭。祖先崇拜構成了中國人宗教的主要內容。在經歷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之后,儒學最終確立了主導地位,這種人文主義的倫理學說成了此后中國社會中最重要的準則。
  當然,歷史學家還是有理由把它們納人在一起進行討論,不僅僅是它們出現的時間大體相當,更是由于它們具有彼此一致的特點。雅斯貝斯說:“這個時代的新特點是,世界上所有三個地區(qū)的人類全都開始意識到整體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類體驗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軟弱。他探詢根本性的問題。面對空無,他力求解放和拯救。通過在意識上認識自己的限度,他為自己樹立了最高目標。他在自我的深奧和超然存在的光輝中感受絕對!保ㄑ潘关愃梗骸稓v史的起源與目的》,魏楚雄,俞新天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8~9頁。)當然,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來看待古典文明的一致性,如從分散的政治實體走向大一統(tǒng)的帝國,雖然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政治體制、治理方式有著根本的不同;又如這些文明對周邊民族的輻射作用,如史學家經常所說的“希臘化”。
  在各自文明看來,以自己的文明為中心,加上周邊其他的“蠻族”“夷狄”便構成了整個世界。它們都持一種近乎天生的自我中心主義,即使希臘化時期具有“世界史”眼光的史學家波里比阿所認知的“世界”也不過僅限于地中海地區(qū),并以羅馬為中心。因此,無論從文明的形態(tài)內容,還是各自的自我認知上看,古典文明均可稱之為一種本位文明。一些客觀的阻礙使得各文明之間的交流變得很困難。希臘城邦要應對來自波斯的威脅,中國中原王國則要提防北邊游牧部落的侵擾。各文明之間的“蠻族”和高山、荒漠一并構成了難以跨越的交流障礙。
  當然也不存在絕對的隔絕。古代游牧民族的遷徙以及隨之而來的征戰(zhàn)是一種常態(tài)。如印歐語系民族大遷徙造就了后來的波斯一雅利安文化、希臘一羅馬文化,猶太人在兩河流域、埃及地區(qū)的遷徙又是閃米特民族奔波的縮影。民族的遷徙當然會帶來文明的交流,但也會導致一些上古文明的衰敗乃至滅亡。古典時代形成了相對穩(wěn)固的文明區(qū)域,它們之間的交流更多的是通過征戰(zhàn)、商貿、傳教等方式進行。如希臘文化通過亞歷山大的征服而與印度文明有了親密接觸;中國漢帝國為了打擊匈奴而派遣使節(jié)出使西域,這為后日的“絲綢之路”的開通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通過這條商路,中國的絲綢等物品源源不斷地輸人中亞地區(qū),進而流人羅馬社會。印度的佛教也主要是借助于這條絲綢之路而傳人中國。
  以農耕、定居為特色的古典文明在成功防御游牧民族毀滅性進攻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明的交流。統(tǒng)一帝國的建立為和平的經商、游歷等活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有利于文明的交流。正是基于上述這兩種互為矛盾的原因,古典時代各主要文明之間的交流如一條涓涓細流的小溪,時而中斷、時而暢通地豐富著文明的故事。我們不要小視這些源頭上的溪流,它們帶來的一些異質因素也會書寫傳奇的歷史。如亞歷山大東征留下的希臘文化深深影響了佛教藝術,“任性的歷史竟然把一個來自遙遠的希臘的神像強加給亞洲的蕓蕓眾生,令人感慨萬端!保ê嗬ぐ栺T:《佛教》,張以群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53頁。)學者們對于印度哲學、宗教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地中海世界的諾斯替主義、基督教也抱有深厚的興趣。
  古典文明之間的直接交流雖受到限制,間接交際卻從未中斷。波斯文明成為各古典文明的交通樞紐,與各文明有著密切的關系。正是由于波斯人的寬容與慷慨,“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得以回歸故土,重建圣殿;希臘城邦成功抵御了波斯人的進攻,贏得希波戰(zhàn)爭的勝利,才確保了希臘城邦的獨立,希臘城邦由此步入輝煌;波斯人與印度的雅利安人有著密切的血親關系,波斯阿黑門尼德王朝也曾占據過印度河流域,亞歷山大大帝正是征服了阿黑門尼德王朝而飲馬印度河,開啟了希臘化世界與印度世界的直接交流;后來羅馬帝國的統(tǒng)一也得益于亞歷山大的征服,波斯的宗教文化在羅馬帝國境內也得到了傳播;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經中亞地區(qū)中轉而抵達地中海世界,傳人中國的佛教也經中亞地區(qū)中轉而染有了波斯跡象?梢姡ㄋ惯B接了各古典文明,在其中居于重要的樞紐地位,波斯文明在一定意義上具有世界意義。P1-4





上一本:中國歷史文化精解 下一本:普世原則與特殊道路--亞非拉現代化困境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融合與沖突--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的作者是代國慶,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