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穿著風俗包羅萬象、繽紛多彩,是一個復雜完整的服飾文化大系。滿族入主中原之后,強迫漢人遵從滿族的服飾習俗,從此,沿襲數(shù)千年的漢族冠冕服裝制度終于壽終正寢。在清代之前的數(shù)千年里,中華衣冠以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為特色,顯現(xiàn)出瀟灑富麗的中原氣象,而清代則與之不同,其衣袖短窄,衣身修長,北方游牧色彩的服制形式和穿著方法都體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個性特色。其呈封閉式盒狀體的造型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顯得嚴謹莊重,再加上繁縟的裝飾,更是肅穆優(yōu)雅,華貴不凡,從而獨樹一幟,成為中國服飾史上的一朵奇葩。 清代的服裝較有特色的是冠帽、馬蹄袖、袍褂和褲子等。滿、族人擅長制裘皮,日常服裝以皮毛制作的長袍馬褂為主,進入中原后,才逐漸使用棉布、綢緞等。滿族是女真族的后裔,所以他們的衣裝頭飾一直保存著女真民族的獨特習慣。男子的頭發(fā),都將頭頂?shù)那安刻旯,后面剩下的長發(fā)梳成一條大辮子。清兵入關(guān)后,通過強行剃發(fā)的手段,迫使?jié)h人遵照滿族的習俗,剃發(fā)留辮,改穿滿族服裝,企圖用這種作法改變漢族的民族意識。清政府一方面實行嚴刑酷法;另一方面又拉攏誘導,迫使中原漢族逐漸接收了滿族的服裝發(fā)式。 清代男子的冠帽,有禮帽和便帽的區(qū)分。官員使用的叫做禮帽,禮帽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八月到來年二月之間戴的,叫做“暖帽”;另一種是在三月和八月之間戴的,叫做“涼帽”。曖帽的頂上都裝著紅色的帽緯,有的用絲絳制作,有的用紅緞子裁成,人們也叫它“紅櫻兒帽”。在禮帽頂部中央,裝有一顆珠子,制作頂珠的原料有寶石、珊瑚、金、銀等。頂珠是區(qū)別各級官職高下的重要標志,一望便知。根據(jù)清代禮制的規(guī)定,一品官員的頂珠用紅寶石嵌裝,俗成“紅頂子”。二品官的頂子是用珊瑚做的,三品官員頂子用藍寶石,四品官員頂子用青寶石,五品官員頂子用隨水晶,六品官員頂子用硨磲,七品官員頂子用素金,八品官員頂子用陰文鏤花金,九品官員頂子用陽文鏤花金,監(jiān)生與生員們用素銀。涼帽的頂珠與暖帽相同。在頂珠的下面,還插有一根二寸長的翎管,一般用白玉、翡翠、琺瑯或者玻璃料器做成。翎管是專門用來插花翎的,這也是清代官員特有的身份等級標志。它是將孔雀翎向后拖插在翎管里。由于孔雀尾羽的末梢中央有一圈燦爛的花斑,中心是藍黑色,活像一只眼睛,所以稱之為“眼”。清代官員戴的翎毛,根據(jù)其品級高低分為三眼、雙眼、單眼和無眼四種,有眼的統(tǒng)稱為花翎,無眼的叫藍翎。如果摘去了某人的頂戴花翎,也就隱含著免掉官職的意思。 馬蹄袖是滿族特有的,它的外形恰似一只馬蹄,本來它的正規(guī)名字叫“箭袖”,是武士射箭時保護手腕的防護物,一般用紐扣裝在清人常穿的“箭衣”,也就是一種開叉的短袍的袖口上。平時可以翻起來,露出手,行禮時要放下來。清代官員行禮時,先將左右兩臂交叉撫過袖口,向下一甩,就是把箭袖放下來的標準動作。清代人十分注重馬蹄袖的作用,一般士庶日常行禮時,即使不穿箭衣,也要在袖口上用紐襻系上一副馬蹄袖,行完禮再解下來,人們形象地把這種袖子稱作“龍吞口”。 男子服裝中,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滿族的袍褂與漢族傳統(tǒng)的長袍不同:造型簡練,上身緊窄,袖子細瘦,由肩部向腕部逐漸收縮,袖口前端安上箭袖,衣襟右掩,在右腋下系扣襻,有些袍子的下身前后左右都開衩,這是騎馬民族為了上馬方便而形成的服裝特色。按照規(guī)定,皇帝宗室子弟才能在袍子上開四條衩,平民則著左右兩側(cè)開衩或稱“一裹圓”的不開衩長袍。開衩袍之外,滿族人還常穿一種行袍,又叫“缺襟袍”。它的式樣與滿族人日常穿的袍子一樣,但是比日常穿的袍子短大約十分之一,前面開衩,右半邊的衣裾比左半邊短一二尺,從正面看就像是缺了一塊,這是為了騎馬時上下方便而設計的。不騎馬的時候,可以將右前襟缺少的一塊用紐扣連接在袍子上,這樣就和一般的袍子一樣了。 滿族人習慣在袍子外面再穿一件稍短的褂子,也叫做“外褂”。它一般是對襟圓領(lǐng),袖子比較寬大,袖口平齊,長及肘部,身長大約與膝部以下相齊。外褂與袍子結(jié)合,形成了清代特有的袍褂衣服式樣。官服外褂上綴有補子,叫做“補褂”。它是中央開襟,門襟上有五顆紐扣,前胸與后背裝飾有補子;由于是中央開襟,補子被分為左右兩半。補子的紋樣與明代文武各級官員的補子紋樣基本相同,但是尺寸比明代的補子略小一些,高級官員的補褂下擺上還繡有海水牙子等紋飾。這樣,補褂與袍服、禮帽、頂珠、花翎、朝珠、官靴組合起來,就形成了清代官員的主要官服。 另外有一種滿清特有的外褂,它非常短小,其袖子長度一般只到肘部,身長不超過腰部,顯得輕捷方便,特別適宜騎馬時穿,因此,人們就叫它“馬褂”。馬褂是滿清男子四種制服之一。四種制服分別為禮服、常服、雨服和行服,馬褂即行服。馬褂又名“得勝褂”,清代最為尊崇的上等褂為“黃馬褂”,這種馬褂屬于皇帝的最高賞賜,只有極少數(shù)人才可以得到這種賞賜。與馬褂的式樣相似的衣物還有馬甲,它也是由騎射生涯創(chuàng)造出來的頗具特色的滿族衣裝。馬甲比較窄小,沒有袖子,具有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式樣,開始人們把它穿在里面,起保暖作用,后來就逐漸將它穿在外面,裝飾的成分明顯增多了。清代官員的服裝中,有一種特殊的馬甲,叫做“巴圖魯坎肩”。“巴圖魯”是滿語勇士的意思,顯然這種馬甲是給勇士穿的。 清代多年大力推行滿族服裝,改變了漢族傳統(tǒng)服裝的面貌,并造成了中國服裝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變革,即確定了褲子的統(tǒng)治地位。幾千年來一直被男子穿用的裙子退出了男服的范圍,清代不論男女都穿長褲。男子的褲腿比較窄,有合襠褲與套褲兩種形式。套褲沒有褲襠和褲腰,保留了漢族古代褲子的形式,但在穿著時,卻是將它套在有襠單褲的外面,主要起保暖作用了。P32-35(《走進中國民俗殿堂》) 《走進中國民俗殿堂》是“中華文明之旅叢書”中的一部,它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圖文并茂,體系完整。全書共分十二章,從十二個方面對中國民俗的內(nèi)容及起源、發(fā)展和演變的軌跡進行了深入淺出、重點突出而又系統(tǒng)完整的介紹。通過對該書以及該套叢書中其他圖書的閱讀和學習,將有助于全面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感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悟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努力做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將有助于讀者開闊視野,優(yōu)化知識結(jié)構(gòu),養(yǎng)成博大的學術(shù)胸懷,形成跨學科的貫通性思維,博采眾長,勇于創(chuàng)新,更好地適應當今時代對人才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將有助于公眾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追求,增強國家認同,培養(yǎng)愛國情感,激發(fā)家國情懷,完善人格修養(yǎng),樹立遠大志向,自覺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夢想結(jié)合起來,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這部具有較高品位、可讀性很強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通用素質(zhì)教育讀本,既可作為相關(guān)專業(yè)學生的入門讀物,也可作為其他專業(yè)素質(zhì)教育課或通識課的參考用書,同時也適合相關(guān)專業(yè)愛好者以及希望了解中國文化的公眾閱讀。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閱讀參考了大量民俗方面的原著和國內(nèi)外學者撰寫的有關(guān)中國民俗的著作,出于本書體例上的考慮,許多著作在書中未能一一注明。在此,我們向諸位作者深表感謝。為了配合和形象地說明書中的相應內(nèi)容,我們選用了大量圖片,凡能查到作者的均一一注明。但也有許多圖片因所引出處未注明作者,一時難以查到而沒有署名,對此,我們向這些圖片的作者深表歉意。一些圖片的原始出處和發(fā)表年代無法確定,或是無法與作者和版權(quán)擁有人取得聯(lián)系,請在版權(quán)保護期內(nèi)的圖片的作者和版權(quán)擁有人及時與出版社聯(lián)系,出版社將按有關(guān)規(guī)定向您支付稿酬。在此,我們向所有圖片的作者深表感謝。 本叢書得到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基地”經(jīng)費資助。在此,我們深表感謝。 在該書的寫作和出版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長輩、同事、學友及學生的幫助,應該說本書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在此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山東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博士生導師馬新教授,山東大學出版社原社長、博士生導師孔令棟教授于百忙中對該書稿進行了修改和潤色,并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劉旭東先生、武迎新女士、牛鈞先生、朱以青女士、王鈞女士、傅侃女士、牟杰同學、王宜凱同學、高靜同學的出色工作也為該書增色不少。在此,我們對他們的支持和關(guān)心表示感謝。 因受時間和水平所限,盡管我們作了很大努力,書中的疏漏、錯誤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日后補充修正。 編著者 2014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