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探研大運河與唐宋帝國興衰之關系的經(jīng)濟史著作,首次發(fā)表于1944年,是當時中國學術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的“叢刊”之一,其學術成就為學術界所公認,被譽為“千古不刊之作”。 作品綜合分析了《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資治通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全唐文》《冊府元龜》等大量歷史典籍中關于大運河的史料,將自隋以來運河之暢通與否與帝國國運興衰的因果關系作了有條不紊的分析,得出結論:運河通,則國運興;運河塞,則國運衰。這一學術成果對于我們了解隋唐至明代以前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建都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有高屋建瓴的作用;對自東晉以來中國經(jīng)濟重心從北方轉到南方這一歷史進程的描述,以及京杭大運河在這一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有莫大貢獻。 全漢升(1912~2001),廣東順德人。歷史學家,教育家,著名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專家。 1912年11月19日生于廣東順德,1915年舉家遷居佛山鎮(zhèn)。 1931年~1935年就讀于北京大學史學系,師從陶希圣、傅斯年等名學者,并將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確立為自己的終生志業(yè)。 1935年進入中研院史語所為助理員,1941年晉升為助理研究員,1943年成為副研究員。期間研究興趣集中唐、宋時期,兼及魏晉南北朝及元代。 1944年出版《唐宋帝國與運河》,該書根據(jù)史實,剖析了連結經(jīng)濟重心南方及軍事政治重心北方的大運河,其或暢或礙與唐、宋國運盛衰的關系,至今仍被學界譽為“千古不刊之作”。 1944年10月獲派赴美,先后于哈佛、哥倫比亞及芝加哥三所著名學府進修。1947年回南京,除史語所本職外,到中央大學經(jīng)濟系講授中國經(jīng)濟史及西洋經(jīng)濟史。 1949年1月隨史語所遷臺,累遷為終身職研究員。 1965年11月至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歷史系任教;1975年任新亞書院院長,1983年起任新亞研究所所長。 1995年9月離港返臺,定居新竹;2001年11月29日因病辭世。 全漢昇先生治學60余年,有專著9部、論文115篇、書評10篇、雜著5部。其學術見解及成就,深受學界同道推崇。哈佛大學已故楊聯(lián)升教授曾題詩贊譽全漢昇:“妙年唐宋追中古,壯歲明清邁等倫。經(jīng)濟史壇推祭酒,雄才碩學兩超群! 在中國經(jīng)濟史上,全先生對于唐宋時期的研究,貢獻最著!短扑蔚蹏c運河》一書,尤為千古不刊之作。在這本書里,他把運河的重要性,即運河的暢通與否和唐宋國運盛衰的關系,根據(jù)史貴作生動的敘述與有條不紊的因果分析。這一創(chuàng)作的學術價值,不僅在唐宋史研究上極為重要,即對于了解近代以前中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的發(fā)展,亦有莫大貢獻。 ——王業(yè)鍵(著名經(jīng)濟史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