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延續(xù)了三百年的清王朝內憂外患,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有志之士呼吁改良,岌岌可危的局勢也急需一場大變革。 阿瑟·賈德森·布朗在辛亥革命爆發(fā)的次年寫就了《中國革命1911(一位傳教士眼中的辛亥鏡像)》,他嘗試從社會百態(tài)層面去解讀那段歷史,以便西方真正了解中國、了解中國人。 不同于臉譜化的敘述傾向,布朗博士用實地走訪的調查報告方式,帶我們回顧了那段被宏大敘事淹沒的辛亥革命。在他的筆下,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輪番登場,晚清民生百態(tài)詳盡而豐富,西方列強的惡行也有所披露,他用一些鮮為人知的資料描摹了一個不同于我們想象的晚清。通過東西方文明對比,他認為中國的改造只能通過中國內部的力量實現,請世界“理解一個重新崛起的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