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中國文明從古代到現代歷程的全面回顧,包括歷史,哲學和古典經濟理論諸方面。除了嫻熟的敘事,還向讀者了二十一世紀中華文明復興的新天地。該書豐富了人們對中華原文明的認識,而從古老的中華文明中吸取智慧,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現代社會的各種挑戰(zhàn),也可以幫助我們早日實現民族復興。 讀書是個享受。玉忠不僅觀點鮮明,立論極富挑戰(zhàn)性,而且行文流暢、通俗。這部書會引發(fā)我國大眾讀者的關注,也應引起我國思想界的關注。 讀此書,筆者能理解玉忠對儒家的嚴厲批評和對西方政治、社會、經濟學主流思想成就的貶抑。玉忠的論點雖有極端之嫌,卻屬于思想變遷中的“矯枉過正”,也是青年思想者的必然。他書中反映的情緒,是對一種強勢思潮的反彈。這種反彈在我們的時代背景中不難諒解。相反的思想,在大學課堂、新聞報刊、雜志書籍、乃至電視和互聯網上,也絕不是含蓄中庸的。筆者本想吁請玉忠在書里增加對下述兩個問題的論述:一、為什么儒學能在中華思想界居主導地位兩千年?二、倘無最近百年的西學東漸,中國可能有今天的崛起?提這樣的問題,無非是指望玉忠能“全面”些,“中庸”些。但轉念再想,這要求不僅苛刻,而且是廟堂中已近暮年之人方有的苛刻,或日“成熟”。正如在西方的通例,中國不僅需要嚴謹、學富五車、研究領域細致入微的廟堂學者,而且需要不拘一格的思想者,需要思想戰(zhàn)線上的斗士。在西方社會里對社會思潮影響最大的書,往往不是居廟堂之高的教授們所著,而是出于無名草莽之手。另外,一種新思潮起初多以比較極端的面目出現。非如此,難有戰(zhàn)斗力。缺少戰(zhàn)斗力,也就缺少生命力。 此書資料豐富,線索清晰,立論鮮明,質量并不亞于許多高居廟堂的教授專家的著述。而且,玉忠殷殷可見的赤子之心在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筆者曾邀北大比較政治專業(yè)的博士生們閱讀此書手稿,學生們讀過之后眾口稱奇,皆日頗受啟發(f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