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民國大師系列經(jīng)典套裝(全四冊),作者親筆簽名限量版: 《南渡北歸》(全三冊)+姊妹篇《陳寅恪與傅斯年》 ▲《南渡北歸》榮獲《亞洲周刊》2011年度華文十大好書之冠,及諸多大獎,好評如潮。 首部全景再現(xiàn)20世紀中國*后一批大師命運變遷的史詩巨著,作者耗費八年心血,三下江南與西南邊陲實地采訪與考察,搜閱近千萬字珍貴資料CCTV中央電視臺和北京大學聯(lián)合投資拍攝由本書改編成的大型電視劇。 ▲《陳寅恪與傅斯年》(有親筆簽名)榮獲《光明日報》年度十大好書,以及《臺灣時報》 年度十大好書獎;本書再現(xiàn)了陳寅恪追求學術(shù)獨立和精神自由的曲折而辛酸的一生,他和傅斯年是20世紀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中涌現(xiàn)的眾多大師的杰出代表。作者遠赴臺灣,作為臺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新增5萬字,獨家揭秘臺灣“中研院”大量珍貴史料、照片,首次全面書寫民國知識分子版圖中雙峰并峙的*杰出代表!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莫言領(lǐng)銜,茅于軾、柳傳志、俞敏洪、王世民、王良瑛、何亮亮、李國慶、余世存、解璽璋、張頤武、李存葆、朱向前、張志忠、徐貴祥、王久辛、崔衛(wèi)平……聯(lián)袂推薦!赌隙杀睔w》所謂“南渡北歸”,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識分子冒著抗戰(zhàn)的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爾后再回歸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lǐng)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梅貽琦、陳寅恪、錢鍾書等。作品對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命運作了細致的探查與披露,對各種因緣際會和埋藏于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愛恨情仇進行了有理有據(jù)的釋解,讀來令人心胸豁然開朗的同時,又不勝唏噓,扼腕浩嘆。 《南渡北歸》第一部“南渡”,描述了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中國知識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從敵占區(qū)流亡西南的故事。時間從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始,繼之平津淪陷,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南渡西遷,先長沙后昆明、蒙自辦學的歲月,同時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在抗戰(zhàn)烽火中艱難跋涉的歷程。突出地描寫了蔡元培、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濟、林徽因、金岳霖、梅貽琦、馮友蘭等大知識分子的生活、學術(shù)、精神與情操,搜羅宏富,規(guī)模宏大,意旨宏遠,堪稱中國知識分子抗戰(zhàn)時期的群雕。 《南渡北歸》第二部“北歸”,著重描述了抗戰(zhàn)勝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的學術(shù)追求、思想變化與不同的人生遭際,時間跨度約為抗戰(zhàn)中后期至1948年末,國民政府搶運國寶與“搶救學人”計劃,連同選舉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為止。突出地再現(xiàn)了董作賓、李約瑟、童第周、陶孟和、沈性仁、梁思永、蔣夢麟、聞一多、劉文典、羅庸、鄭天挺、吳晗等中外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的艱難歲月里,顛沛流離,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從不同的角度還原了西南聯(lián)大學潮與聞一多被刺案真相,對自由知識分子群體于時代大潮中的分化與演變,作了深入細致的探究,被蓄意掩蓋的歷史隱秘得到了充分揭示。 《南渡北歸》第三部“離別”,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在回歸久違的故土家園之后,因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和各自的政治歧見,不得不忍痛離別,遙天相望,以及在海峽兩岸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和政治氛圍中所遭遇的命運劇變。除述及遷往臺灣的幾位大師級人物,著重描述了留在大陸的吳金鼎、曾昭掄、曾昭燏、陳夢家、穆旦、向達、葉企孫、饒毓泰、吳宓、錢鍾書等知識分子群體,不同的政治追求與愛恨情仇。令讀者感知歷史真相并扼腕浩嘆的同時,也生發(fā)出“在史中求史識”的沖動,并從中吸取一些“歷史的教訓”。 《陳寅恪與傅斯年》內(nèi)容簡介: 在20世紀初葉成群而來的學術(shù)大師中,有些是單打獨斗,以本身的研究成果對學術(shù)界產(chǎn)生巨大影響而為后人所懷念;有的除個人輝煌的學術(shù)造詣,還留下了制度性的遺業(yè)(institutionallegacy),在學術(shù)界有著長遠彌久的影響力。前者當以陳寅恪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屬。 陳先后留洋十六載,通曉二十余種文字;傅乃五四運動北京學生游行總指揮,海外留學七年,與陳寅恪在德國柏林大學共同度過了四年時光。二人學成歸國,陳氏進入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為聞名天下的“四大導師”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開南國一代學術(shù)新風。北伐成功后,被譽為“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而“教授的教授”陳寅恪出任史語所歷史組主任。傅陳二人這一歷史性的聚合,開創(chuàng)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學術(shù)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隨著國共兩黨干戈相向,這對同學加姻親關(guān)系(陳寅恪嫡親表妹、曾國藩的曾外孫女俞大綵乃傅斯年之妻)的曠代天才,被無情地阻隔在海峽兩岸遙天對望而不能相聚。最后的結(jié)局是:一個無聲地倒斃在臺灣孤島會議大廳,一個默默死于大陸嶺南病榻。并世成雙的天才之花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間大地。 本書敘述了陳寅恪與傅斯年成長、留學以及在動蕩歲月中顛沛流離,執(zhí)著于學術(shù)事業(yè)的艱難歷程,生動卓然地展現(xiàn)了知識分子“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紀上半葉知識分子心路歷程與事業(yè)追求的心靈史詩,讀來感人淚下,令人悵然嘆息。 作者簡介: 岳南:原名岳玉明,山東諸城人,1962年生,就學于諸城五中、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文學系、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生班,先后師從王良瑛、王愿堅、朱向前、張志忠、童慶炳等教授。著有《風雪定陵》(合)《復活的軍團》等“考古紀實文學系列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韓、法、德文與正體字本出版,海外發(fā)行達百萬余冊,廣受讀者與媒體好評。另有《陳寅恪與傅斯年》《從蔡元培到胡適》等傳記作品問世,F(xiàn)為臺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家。 目錄: 第一部南渡 序章烽火照京都 第一章往事再回首 ◎慌亂大逃亡 ◎別了,北總布胡同三號 ◎大師云集清華園 ◎梁啟超與李濟的友誼 第二章英雄輩出的時代 ◎波滾浪涌的北大校園 ◎從北大到柏林 ◎狹路相逢 第三章通往歷史隧道的深處 ◎四巨頭聚會 ◎從殷墟到龍山《南渡北歸》三卷本 目錄: 序獨為神州惜大儒(何茲全) 第一章風云際會 ◎走進清華園 ◎從北大到柏林 ◎北京初會 ◎槎浮海外 第二章江湖多風波 ◎歐洲行旅 ◎柏林日夜 ◎羅家倫信件披露的隱秘 ◎傅斯年歸國 ◎中山大學的暗流 第三章南北兩校園 ◎傅斯年與魯迅、顧頡剛的沖突 ◎由同窗到寇仇 ◎陳寅恪進清華的背后隱秘 ◎獨為神州惜大儒 ◎王國維沉湖 第四章史語所的第一桶金 ◎元和新腳未成軍 ◎內(nèi)閣大檔的“發(fā)見” ◎陳寅恪與內(nèi)閣大檔 第五章望斷天涯路 ◎盧溝橋事變 ◎流亡途中 ◎再別長沙 第六章南渡記 ◎暫住蒙自 ◎遷往昆明 ◎炸彈下的陳寅恪與傅斯年 第七章中研院院長爭奪戰(zhàn) ◎八方風雨會重慶 ◎來渝只為胡先生 ◎揚子江頭流亡客 第八章縱橫天涯馬 ◎傅斯年家世情緣 ◎辭別重慶 ◎營救陳寅恪 ◎“殺孔祥熙以謝天下” 第九章與李莊擦肩而過 ◎騎上虎背的葉企孫 ◎傅斯年與葉企孫之爭 ◎李莊不復見 第十章西北望 ◎亂世策士夢 ◎傅斯年與毛澤東窯洞相會 ◎延安歸來 第十一章千秋恥,終當雪 ◎初聞涕淚滿衣裳 ◎代理北大校長 ◎重返平津 第十二章魂返關(guān)塞黑 ◎燕大講臺上的背影 ◎名山事業(yè),流水人琴 ◎陳寅恪失明經(jīng)過 ◎陳寅恪與蔣介石的因緣 第十三章生別常惻惻 ◎赴英就醫(yī) ◎日暮蒼山遠 ◎天才造就的事業(yè) 第十四章北歸一夢原知短 ◎還都南京 ◎最后的晚餐 ◎去眼池臺成永訣 第十五章斯人獨憔悴 ◎醉不成歡慘將別 ◎退守孤島 ◎傅斯年之死 第十六章殘陽如血 ◎南國的冬日 ◎閉口休談作啞羊 ◎續(xù)命河汾志未休 ◎留命任教加白眼 ◎著書唯剩頌紅妝 第十七章遺恨塞乾坤 ◎汪篯、向達之死 ◎傅斯年家族的毀滅 ◎陳寅恪之死 再版后記 全新增訂版后記《南渡北歸》評論: 岳南寫的這部大書,有豐富的文史價值,那個時代的大師了不起,令人敬仰。 ——諾貝爾獎得主莫言 這個書很不錯,寫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文字量這么龐大,注釋那么多,不容易。我經(jīng)歷了那個時代,但有好多事不知道,看了這部書之后才知道。比如書中說的饒毓泰、葉企孫,他們都是我那個時侯的老師,在西南聯(lián)大大三的時候,熱學是跟葉企孫念的,光學是跟饒毓泰念的,他們兩個人后來在中國大陸生命際遇很困難的時候,有些是我不知道的,岳南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值得稱贊。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 岳南的《南渡北歸》,對我影響很大。我們至今不能全面反思文革,令人尤為痛心。這套書盡量真實地從某一個角度描繪當年的歷史,文筆也好,很好看,學習歷史,政治家可以更好地治國,我們老百姓最起碼可以做個明白人。 ——柳傳志《南渡北歸》評論: 岳南寫的這部大書,有豐富的文史價值,那個時代的大師了不起,令人敬仰。 ——諾貝爾獎得主莫言 這個書很不錯,寫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文字量這么龐大,注釋那么多,不容易。我經(jīng)歷了那個時代,但有好多事不知道,看了這部書之后才知道。比如書中說的饒毓泰、葉企孫,他們都是我那個時侯的老師,在西南聯(lián)大大三的時候,熱學是跟葉企孫念的,光學是跟饒毓泰念的,他們兩個人后來在中國大陸生命際遇很困難的時候,有些是我不知道的,岳南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值得稱贊。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 岳南的《南渡北歸》,對我影響很大。我們至今不能全面反思文革,令人尤為痛心。這套書盡量真實地從某一個角度描繪當年的歷史,文筆也好,很好看,學習歷史,政治家可以更好地治國,我們老百姓最起碼可以做個明白人。 ——柳傳志 我推薦一下《南渡北歸》,寫盡了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和宿命性的悲涼人生。 ——俞敏洪 也許是年齡與時代的原因,我讀《南渡北歸》第三部更有味道,欲哭無淚。當“南渡殘生夢獨多”和“北歸殘夢終成空”時,歷史還原了真相。同為天涯兩岸的民族各自走了一條不同的路,卻隔不斷血脈相連的相思之情。 ——任志強 撰寫民國的教授,或知識分子的著作,自是很多,但民國知識分子在今天成了國人心中的某種典范、象征,重溫他們的生活可以使我們理解個人與時代的關(guān)系,盡管社會動蕩不安,他們?nèi)阅軌蚧畹媚敲磮詫崳踔粱畹媚敲搓柟。《南渡北歸》,可以說是一本有趣也有益的書。 ——余世存(《非常道》作者) 這部書是西南聯(lián)大的歷史,也是一個大時代中國知識人的心靈史。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在一個民族面臨最嚴峻的挑戰(zhàn)的時刻,知識人的承擔、信念和期望。中國的大歷史和一個個人物的小歷史結(jié)合成為時代的真切的敘述。 ——張頤武(著名評論家、教授) 《陳寅恪與傅斯年》評論: 本書作者兼具作家優(yōu)美的文筆和史家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這使得該書不僅構(gòu)思精巧,敘事流暢,而且因其豐富的史料支撐,具備足夠的厚重感。 ——《光明日報》2008年度十大好書入選理由 這是一部不同尋常的個人傳記。對傅斯年與陳寅恪的記憶,打開了被蓄意掩蔽的歷史之門。他們在20世紀所遭遇的命運劇變,譜寫了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哀歌。 ——朱大可 傅斯年先生是20世紀中國史學界、國學界當之無愧的天才、奇才和大師級人物。 陳寅恪師是繼《資治通鑒》的作者,宋代司馬遷之后近一千年來,又一偉大的史學家。 ——何茲全 “大師之后再無大師”這句話很妙,原來以前的大師都是民國人,至少是民國那時候過來的。然后對比今天,我們就發(fā)現(xiàn),由于種種原因,今天的確缺少大師。 ——梁文道 本書說的雖是陳寅恪與傅斯年,其實是用殘損的手掌摩娑過他們那個時代知識分子這個板塊,予人無限幽思。 ——南方朔 我推薦這本書,因為在陳寅恪與傅斯年身上,最明顯地體現(xiàn)了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與政治的關(guān)系,和他們的悲劇命運。 ——鳳凰衛(wèi)視“開卷八分鐘”何亮亮《南渡北歸》第三部 第一章 山河崩裂 ◎國寶爭奪戰(zhàn) 當參加中央研究院會議的群賢碩儒們,為連綿內(nèi)戰(zhàn)造成的苦難憂心愁悴,彷徨山澤,嗟號昊旻而無一絲收效之際,炮彈轟鳴、人頭亂滾的戰(zhàn)場又傳出一個又一個國民黨軍戰(zhàn)敗覆亡的兇訊: 1948年9月12日,中共將領(lǐng)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zhàn)軍在遼寧省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qū),對國民黨軍衛(wèi)立煌部發(fā)起攻勢,史稱遼沈戰(zhàn)役。此役東北野戰(zhàn)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俘獲國民黨軍兵力47萬余人,繳獲了大批美制武器裝備。經(jīng)此一役,國民黨軍元氣大傷,徹底踏上了衰亡敗退之路。 9月16日,中共華東野戰(zhàn)軍以32萬兵力圍攻國民黨重點守備的戰(zhàn)略要地濟南城,歷時8天,城陷,國民黨軍10.4萬人被殲,最高指揮官王耀武被俘。 11月6日,中共華東、中原野戰(zhàn)軍與地方武裝共60余萬人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至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qū)域內(nèi),向集結(jié)在這一地區(qū)的70萬國民黨軍發(fā)起強大攻勢,是為淮海戰(zhàn)役(南按:國民黨稱之為徐蚌戰(zhàn)役)。解放軍攻勢凌厲,兵鋒所至,所向披靡,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岌岌可危。 11月13日,號稱一代“文膽”的蔣介石侍從室二處主任、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首席秘書陳布雷,看到國民黨政權(quán)日暮途窮,滅亡在即,自己回天乏術(shù),更無力挽狂瀾于既倒、解黨國之危,痛苦悲憤中服巴比妥安眠藥自殺,以古老的“尸諫”形式表達了對蔣介石的忠誠以及對國民黨政府前途的絕望。在置于寓所書桌的遺書中,陳布雷字字血、聲聲淚地宣泄出久積于內(nèi)心的苦痛與徹底絕望之情,書曰: 介公總裁鈞鑒: 布雷追隨二十年,受知深切,任何痛苦,均應承當,以期無負教誨。但今春以來,目睹耳聞,飽受刺激。入夏秋后,病象日增,神經(jīng)極度衰弱,實已不堪勉強支持。值此黨國最艱危之時期,而自驗近來身心已毫無可以效命之能力,與其偷生尸位,使公誤以為尚有一可供驅(qū)使之部下,因而貽害公務,何如坦白承認自身已無能為役,而結(jié)束其無價值之一生。凡此狂愚之思想,純系心理之失常,讀公昔在黃埔斥責自殺之訓詞,深感此舉為萬萬無可諒恕之罪惡,實無面目再求宥諒,縱有百功,亦不能掩此一眚,況自問平生實無絲毫貢獻可言乎?天佑中國,必能轉(zhuǎn)危為安,惟公善保政躬,頤養(yǎng)天和,以保障三民主義之成功,而庇護我四億五千萬之同胞;貞浽S身麾下,本置生死于度外,豈料今日,乃以畢生盡瘁之初衷,而蹈此極不負責之結(jié)局,書生無用,負國負公,真不知何詞以能解也。夫人前并致敬意。 部屬布雷負罪謹上[1] 此前,陳氏曾多次向蔣介石苦諫,謂“罷兵弭戰(zhàn),同共產(chǎn)黨舉行談判,早日結(jié)束內(nèi)戰(zhàn),國民黨或許還能坐半個江山”。蔣答之曰:“目前戰(zhàn)局確實不利,但不必悲觀;即使談判也保不住半壁江山,只有背水一戰(zhàn),成敗在天了!盵2] 面對山河崩裂、天地改色以及搖搖欲墮的國民黨政府,蔣介石困獸猶斗,在決心背水一戰(zhàn)的同時,沒有聽天由命,而是采納了歷史地理學家出身的著名策士張其昀(曉峰)的縱橫捭闔之術(shù),決定著手經(jīng)營臺灣,作為日后退身和反攻大陸的“轉(zhuǎn)丸”之地。 在國民黨軍隊大舉敗退臺灣之前,根據(jù)蔣介石密令,由中央銀行為首,把儲備黃金、白銀等財寶全部秘密運往臺灣。運送渠道有兩條主要路線,一是從上海的央行直接運至碼頭,以海關(guān)緝私艦悄悄運送到臺灣島;另一種是其他地區(qū)銀行的金條、銀錠、銀圓等,以陸路方式分頭運送到廈門鼓浪嶼,再以軍艦從廈門運送至臺灣。據(jù)國民黨當局后來披露,1948年之后從大陸運到臺灣的黃金、銀錠、銀圓共有三批,其中黃金277.5萬余兩,銀(錠)圓1500萬元,另有1530萬余美元存進美國銀行的國民政府賬號。美國前駐法國及蘇聯(lián)大使蒲立德(WilliamBullitt)后來曾在《展望》雜志發(fā)表文章,分析1949年和1950年臺灣的經(jīng)濟與財政情況時指出:“臺灣面積僅約為波多黎各的4倍,它怎能維持60萬的武裝部隊呢?這完全靠蔣先生將大陸的黃金運臺,才安定臺灣官員的生活。沒有蔣先生由大陸運臺價值10億美元的黃金,臺灣的經(jīng)濟將被通貨膨脹的洪流所淹沒。”[3]蒲立德所言大體不差,這批黃金對穩(wěn)定臺灣民心和國民黨軍心,以及后來的經(jīng)濟發(fā)展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蔣經(jīng)國亦曾對這批庫存黃金的搬運經(jīng)過有過如下披露:“當上海快要撤退的時候,父親就派我們幾個人到上海去,勸中央銀行把庫存的黃金全部搬運到臺灣來。臨行的時候,父親又再三囑咐我們‘千萬要守秘密’,因為早已預料,李宗仁一定要以庫存黃金作為‘和談’的條件之一。后來這一批黃金很順利地運到臺灣了。政府在搬遷來臺的初期,如果沒有這批黃金來彌補,財政和經(jīng)濟情形早已不堪設想了。”又說:“庫存黃金到達臺灣之后,父親又記起還有一箱國家的珠寶,存放在中央信托局,命令我們再趕到上海去,勸信托局把這一箱珠寶也運到臺灣。”[4] 蔣氏回憶的最后一個細節(jié)特別令人難忘,在如此艱危的情形中,蔣介石居然連一箱珠寶也記得清楚并掛在心上,可見他對這批立足之本的重視程度,真是考慮得細致入微。除把價值約10億美元的黃金和銀圓連同蔣經(jīng)國后來披露的當時不為外人所知的珍寶秘密運臺外,根據(jù)國民政府訓令,科學教育界能搬遷的人、財、物盡量搬遷,先以臺灣大學為基地,而后慢慢站穩(wěn)腳跟,以達“求生存、圖發(fā)展”的目的。因臺灣大學原校長莊長恭履任半年就攜眷悄然向當局呈請辭職開溜,國民政府決定由傅斯年接任臺大校長,著力經(jīng)營關(guān)乎科學教育這一立國之本的重要基地。經(jīng)蔣介石批準,朱家驊和傅斯年多次晤談,傅勉強表示從命,欲“跳這一個火坑”。 1948年11月10日晚,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翁文灝以故宮博物院理事長身份,召集朱家驊、王世杰、杭立武、傅斯年、李濟、徐森玉等故宮和中博兩院理事在官邸舉行談話會,決定先把當年運往倫敦展覽的500箱精品文物運往臺灣,同時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圖書館等機構(gòu)的主要文物和圖書一并運往臺灣,并由朱家驊向蔣介石呈報,爭取海軍派軍艦押運。 11月26日,在南京國民黨中常會擴大會上,C.C.派骨干分子陳立夫等人猛烈攻擊教育部長朱家驊鎮(zhèn)壓學潮不力,當場要其下臺。朱氏心力交瘁,吐血病倒,但在胡適、傅斯年等人的強力支持下,仍咬牙苦撐,堅不去職。幾天后,朱家驊從病床上爬起來,奉命召開“中央研究院在京人員談話會”,由總干事薩本棟主持,分別召集在京的七個研究所負責人及相關(guān)人員參加。出席會議的有傅斯年、李濟、陶孟和、姜立夫、陳省身、張鈺哲、俞建章、羅宗洛、趙九章等,會議緊急商定了幾條應對措施:立即停止各所的基建、擴建工程,原備木料全部制成木箱以備搬遷之需;各所盡快征詢同人意見,做好遷臺準備。眷屬可自行疏散,或于十日內(nèi)遷往上海,可能出國者盡量助其成;南京地區(qū)文物、圖書、儀器、文卷等先行集中上海,由安全小組封存,伺機再南運臺灣。會議之后,各所組織人員攜公私物資陸續(xù)向上海撤退,“靜觀待變”。 《陳寅恪與傅斯年》摘選: ◎走進清華園 1925年,隆冬。 薄霧輕啟,天色微明。慘淡的星光下,一個單薄瘦削的中年人攜一黃發(fā)碧眼的幼兒,悄然離開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暗灰色的公寓,冒著清晨凜冽的寒風,乘車向大街盡頭駛?cè)。兩天后,二人轉(zhuǎn)乘的汽車穿越卡納比埃爾街(LaCanebiere),很快抵達碧海青天、云飛浪卷的馬賽港。中年人提著行李,深吸了一口帶有海腥味的空氣,健步踏上停泊在港灣的豪華郵輪,身后的幼兒既興奮又好奇地隨即跟進。陣陣汽笛聲中,一老一少作別歐洲大陸,穿越波滾浪涌的地中海,向闊別日久的東方故國駛來。 翌年7月8日,中年人出現(xiàn)在北京西郊清華園荷塘的岸邊,他那清癯的面容與擺動的灰布長衫,隨著微風飄拂的花香,很快進入學界的視野。 ——時年37歲的陳寅恪受好友吳宓舉薦、清華校長曹云祥聘請,告別長達16年的海外游學生涯,來到這所浸潤著歐風美雨的大師之園,以教授身份,開始了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生之旅。 成立于1911年的清華學堂,翌年改為清華學校。因?qū)W校是由“庚子賠款”資助起家,在最初的十幾年中,一直作為一所普通的留美預備學校而設置。學生進入清華園,主要學習英文和一些歐美文化知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相對薄弱。1924年初,在各方鼓噪和社會大潮涌動中,清華學校進行改革,正式啟動“改辦大學”程序。這年10月,根據(jù)清華大學籌備委員會草擬的組織綱要,決定在籌建大學部的同時,籌備創(chuàng)建研究院。由于財力、人力、研究方向等諸方面的限制,最終決定研究院先設國學門一科,也就是后來被社會廣泛稱謂的國學研究院,培養(yǎng)目標是“以著述為畢生事業(yè)”的國學研究人才。學科范圍包括中國歷史、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考古學等,同時吸收歐美、日本等國際學術(shù)前沿的優(yōu)秀成果,重建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之魂——即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提出的:“故今即開辦研究院,而專修國學。惟茲所謂國學者,乃指中國學術(shù)文化之全體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確精密之方法(即時人所謂科學方法),并取材于歐美學者研究東方語言及中國文化之成績,此又本校研究院之異于國內(nèi)之研究國學者也! 計劃既定,清華校長曹云祥立即動員原游美學務處第二批庚款留學生,以第55名成績放洋美國,并于1917年歸國未久就“暴得大名”的北大文學院哲學教授胡適(字適之),到籌建中的清華國學研究院主持院務。時年34歲,尚不算糊涂的胡氏立即推辭,表示只做顧問不就院長,建議曹校長采用宋、元書院的導師制,吸取外國大學研究生院學術(shù)論文的專題研究法來辦研究院。曹校長聽罷深以為然,當場表示請胡出任導師,廣招天下士子名流,親身示范,以保留綿延中國文化之血脈云云。盡管胡適此時的學問日益精進,地位和名聲在新派學界如日中天,但他畢竟算是個心中有數(shù)之人,面對曹校長的一番抬舉,并未得意忘形,更沒敢輕視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等諸位前賢大儒的真實存在,忽略其作為文化昆侖在天下儒林所展現(xiàn)的“高山仰止”的偉岸身影。他清醒且謙虛地說道:“非第一流學者,不配作研究院的導師,我實在不敢當。你最好去請梁任公、王靜安、章太炎三位大師,方能把研究院辦好!辈苄iL見對方態(tài)度誠懇,又覺此言甚在情理,于是決定按胡適指引的方式、方法付諸行動。 1925年2月,在曹云祥主持下,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籌備處鳴鑼開張,首先聘請由清華出身、美國哈佛大學學成歸國的一代名士、年僅32歲的吳宓主持研究院籌備處事宜。 按照當初胡適的建議,曹云祥讓吳宓拿著自己簽發(fā)的聘書前往幾位大師住處一一聘請。曾任宣統(tǒng)朝五品“南書房行走”之職、時年49歲的王國維,作為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的“帝師”,自然屬于舊派人物。此前,曹云祥曾托胡適向王氏轉(zhuǎn)交過一封非正式的印刷體聘書,并讓胡對王就研究院性質(zhì)與教授程序做一番解釋說明。聘書送到后,胡適怕這位性格內(nèi)向的學術(shù)大師優(yōu)柔寡斷,又動用自己的汽車專門拉著王國維在清華園轉(zhuǎn)了一圈。王氏見園內(nèi)風景優(yōu)美,學校頗具規(guī)模與秩序,始有進清華的念頭。此次吳宓在登門之前,對王氏這位清朝遺老的生活、思想、習性專門做了調(diào)查研究,認為還是按老禮節(jié)行事方能把事情辦成。2月23日,吳宓持清華校長曹云祥簽發(fā)的聘書來到北京城內(nèi)地安門織染局10號王國維宅院,待進得廳堂,見到坐在椅子上的王國維,先行三鞠躬禮,而后慢慢提及聘請之事。如此一招,令王國維大感意外,又深受感動,覺得眼前這個吃過洋面包的年輕人,居然把自己當作一個有身份的前輩人物看待,尊敬有加,頓覺有了面子,心中頗為舒暢痛快,當場答應下來。據(jù)《吳宓日記》載:“王先生事后語人,彼以為來者必系西服革履、握手對坐之少年,至是乃知不同,乃決就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