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編胡適關(guān)于故鄉(xiāng)績溪的回憶文字,包括《九年的家鄉(xiāng)教育》、《我的母親的訂婚》、《我的信仰》等篇,穿插績溪的相關(guān)照片,圖文并茂,展現(xiàn)了胡適對故鄉(xiāng)的款款深情,文中涉及胡適幼年在績溪的童年生活、讀書經(jīng)歷以及親友的交往,同時突出了胡適童年母親對自己的關(guān)愛與教育。文字深入淺出,情感深摯,展現(xiàn)了績溪獨有的人文風貌與歷史記憶。 作者簡介: 胡適(1891-1962),漢族,安徽績溪人。原名嗣穈,學名洪骍,后改名胡適,字適之。現(xiàn)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改良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lǐng)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學校長。 陸宗寅,當代資深編輯,攝影家。 目錄: 九年的家鄉(xiāng)教育 先母行述(1873-1918) 我的母親的訂婚 我的信仰 從拜神到無神 我的兒子 家書-致母親 家書-致妻兒 編后語(陸宗寅) 我生在光緒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1891年12月17日),那時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東門外。我生后兩個月,我父親被臺灣巡撫邵友濂調(diào)往臺灣;江蘇巡撫奏請免調(diào),沒有效果。我父親于十八年二月底到臺灣,我母親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十九年(1893)二月二十六日我們一家(我母親、四叔介如、二哥嗣秬、三哥嗣秠)也從上海到臺灣。我們在臺南住了十個月。十九年五月,我父親做臺東直隸州知州,兼統(tǒng)鎮(zhèn)海后軍各營。臺東是新設(shè)的州,一切草創(chuàng),故我父不能帶家眷去。到十九年底,我們才到臺東。我們在臺東住了整一年。 甲午(1894)中日戰(zhàn)爭開始,臺灣也在備戰(zhàn)的區(qū)域,恰好介如四叔來臺灣,我父親便托他把家眷送回徽州故鄉(xiāng),只留二哥嗣秬跟著他在臺東。我們于乙未年(1895)正月離開臺灣,二月初十日從上海起程回績溪故鄉(xiāng)。 那年四月,中日和議成,把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紳民反對割臺,要求巡撫唐景崧堅守。唐景崧請西洋各國出來干涉,各國不允。臺人公請?zhí)茷榕_灣民主國大總統(tǒng),幫辦軍務(wù)劉永福為主軍大總統(tǒng)。我父親在臺東辦后山的防務(wù),電報已不通,餉源已斷絕。那時他已得腳氣病,左腳已不能行動。他守到閏五月初三日,始離開后山。到安平時,劉永福苦苦留他幫忙,不肯放行。到六月廿五日,他雙腳都不能動了。七月初三日他死在廈門,成為東亞第一個民主國的第一個犧牲者! 這時候我只有三歲零八個月。我仿佛記得我父親死信到家時,我母親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門口的椅子上。她聽見讀信人讀到我父親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連椅子倒在房門檻上。東邊房門口坐的珍伯母也放聲大哭起來,一時滿屋都是哭聲,我只覺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記得這一點凄慘的情狀,其余都不記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