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禮儀與興象


作者:王秀臣     整理日期:2014-05-02 09:53:39

本書以禮樂文化作為研究背景,從《禮記》的政治、倫理、道德、宗教闡釋中抽象出其文學傾向和理論主張,剖析“禮義”的文學思想,從《禮記》文本表述中找到具體例證,還原“禮”文本展現(xiàn)的文學原初理論形態(tài),從而揭示禮學、經(jīng)學和文學思想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本書以禮學的重要范疇和上古禮儀活動的具體實例為研究對象,始終貫穿著中國傳統(tǒng)文學思想源于經(jīng)學,經(jīng)學的演變決定了中國文學思想發(fā)展基本走向的基本觀點。
  作者簡介:
  王秀臣,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編審。
  目錄:
  導論儀禮時代與中國早期文學思想/1
一典禮儀式與禮儀文本:中國早期文學活動的基本形態(tài)/2
二禮儀的應用與闡釋:中國文學思想的理論雛形/5
三“禮”經(jīng)學:貫穿中國文學思想史的一條主線/8
四本書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內(nèi)容/12
第一章“禮儀”與“興象”——“興象”的儀式來源及“比”“興”差異考辨/17
一“興于詩”——“立于禮”——“興”是禮儀事件/18
(一)孔子論“興”的禮儀背景/19
(二)“興”的禮儀性質/21
(三)“興”的儀式特征/22
二“禮之儀”——“儀之興”——“興”是象征藝術/24
(一)“動作之興”與“行為象征”/26
(二)“言之興”與“語體象征”/27
(三)“詩之興”與“樂語象征”/28
(四)“物之興”與“器物象征”/30導論儀禮時代與中國早期文學思想/1
  一典禮儀式與禮儀文本:中國早期文學活動的基本形態(tài)/2
  二禮儀的應用與闡釋:中國文學思想的理論雛形/5
  三“禮”經(jīng)學:貫穿中國文學思想史的一條主線/8
  四本書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內(nèi)容/12
  第一章“禮儀”與“興象”——“興象”的儀式來源及“比”“興”差異考辨/17
  一“興于詩”——“立于禮”——“興”是禮儀事件/18
 。ㄒ唬┛鬃诱摗芭d”的禮儀背景/19
 。ǘ芭d”的禮儀性質/21
  (三)“興”的儀式特征/22
  二“禮之儀”——“儀之興”——“興”是象征藝術/24
 。ㄒ唬皠幼髦d”與“行為象征”/26
 。ǘ把灾d”與“語體象征”/27
  (三)“詩之興”與“樂語象征”/28
  (四)“物之興”與“器物象征”/30
  三“興必取象”——“以象征意”——“比”“興”差異辨析/31
 。ㄒ唬h儒的經(jīng)學詮釋與“比”“興”界限的混同/32
  (二)“興必取象”論與“興”的隱性特征及其象征途徑的發(fā)現(xiàn)/33
 。ㄈ芭d”與西方象征理論/37
  四“興象”的審美意蘊和詩學精神/40
 。ㄒ唬罢Z有興象”/40
  (二)“象中有興”/41
 。ㄈ芭d在象外”/43
  第二章“祭祀”與“象征”——祭祀象征理論的形成與應用/46
  一祭祀時代:一種特殊政治與文化制度的形成/47
 。ㄒ唬┘漓胫贫鹊男纬桑47
  (二)《儀禮》《禮記》中所載祭祀禮儀的主要儀節(jié)/53
 。ㄈ┘蓝Y的功能與意義/62
  二祭祀理論:從儀式到藝術/69
  (一)“祭祀主敬”:儀式的開始與藝術的發(fā)生/70
 。ǘ拔摹比酥椋呵楦械男揎椗c象征的轉換/75
  (三)儀式內(nèi)外:現(xiàn)實與象征的兩個世界/79
  三祭祀文學:祭祀中的“詩”與《詩》中的祭祀/84
  (一)祭祀詩的分類/85
 。ǘ┘漓雰x式中的歌詩/89
  (三)《詩》中的祭祀/95
  四祭祀禮儀的象征系統(tǒng)及其文學意義/100
 。ㄒ唬┘榔鳎喝似饕玻101
  (二)祭品:外則盡物,內(nèi)則盡志/104
 。ㄈ┓棧悍磁χ家玻108
 。ㄋ模⿻r空:合和天人的神圣場域/111
 。ㄎ澹﹥x節(jié):洞洞乎,屬屬乎/114
 。┘漓氲南笳髋c文學的象征/117
  第三章“稱謂”與“修辭”——上古禮儀稱謂的修辭學史意義/120
  一“以名舉實”:“正名”學說與禮儀稱謂的意義生成/121
 。ㄒ唬┟嵵q與諸子“制名”理論/122
 。ǘ┤宋氖澜绲拿c禮儀稱謂的禮義構成/128
  (三)儒家“正名”學說與禮儀稱謂意義的擴展/131
  二“稱名之曲”:禮儀稱謂的語用形態(tài)與修辭意義/136
 。ㄒ唬┒Y儀稱謂:語辭修辭的活化石/137
 。ǘ┣福憾Y儀稱謂的修辭方式及其語用形態(tài)/140
 。ㄈ╇[喻:禮儀稱謂的修辭格及其語體特征的形成/144
 。ㄋ模⿵囊耍憾Y儀稱謂的變與不變及其修辭功能的弱化/149
 。ㄎ澹⿵恼Z辭到文辭:修辭學史的文藝性轉向及其影響/152
  三“言語之美”:君子人格的言語精神及其文化意蘊/154
  (一)言為心聲:道德倫理的外在體現(xiàn)/155
 。ǘ┭哉Z有章:君子威儀的語言表述/159
 。ㄈ┠履禄驶剩嘿F族文化的身份確認/163
  第四章“禮辭”與“文言”——文言的禮儀屬性及其元文學理論意義/169
  一從禮儀之盛到文言之興/170
 。ㄒ唬┒Y儀的興盛與文言的產(chǎn)生/170
 。ǘ┳鳛檎Z言藝術的文言/174
 。ㄈ┛鬃优c文言理論/178
  二從禮儀之“文”到禮義之“象”/181
 。ㄒ唬┒Y儀之“文”與禮辭的文言意義/181
 。ǘ┒Y義之“象”與“象”的文言屬性/184
 。ㄈ傲⑾蟊M意”與“象”的文言示范/188
  三從禮儀之“敬”到禮辭之“誠”/190
  (一)禮儀之“敬”與禮文之“誠”/191
 。ǘ靶揶o立其誠”與文言的道德、倫理品格/195
  四從禮的“文質兼美”到文質相符的文學理論/199
 。ㄒ唬┒Y的文質觀/199
 。ǘ┪馁|關系、文言思想與文質相符的文學理論/202
  第五章“樂論”與“詩論”——中國“詩論”的“樂理”淵源/205
  一“樂”與“詩”的形態(tài)演變/207
 。ㄒ唬┩串愺w:詩、樂的起始形態(tài)/208
 。ǘ┤灰惑w:詩、樂的儀式形態(tài)/211
  (三)分體:詩、樂的獨立形態(tài)/215
  二“樂本情”與“詩緣情”/218
 。ㄒ唬抖Y記?樂記》關于情感理論的構建/219
 。ǘ┰缙谠、樂分工與“詩言志”的理論內(nèi)涵/228
 。ㄈ霸娊獭钡摹皹防怼眮碓磁c“詩緣情”理論的“樂論”依據(jù)/234
 。ㄋ模扒橹竞弦弧迸c“抒情本體”詩論的理論成熟/244
  三“聲亦如味”與“詩味論”的形成/249
 。ㄒ唬拔逍袑W說”與“聲、色、味、時”的“五體”結構/249
 。ǘ奥曇嗳缥丁迸c“樂味”的理論來源和文獻依據(jù)/256
  (三)“詩以聲為用”與“詩味論”的“樂論”原理/261
 。ㄋ模暗娗樾裕欢梦淖帧保骸霸娢墩摗钡那楦斜举|/265
  參考文獻/270
  后記/287
  序
  李炳海
  王秀臣博士的新作《禮儀與興象——〈禮記〉元文學理論形態(tài)研究》即將出版,囑予作序,對我來說,是一件樂事。一是先睹為快,可以提前通讀全書,成為這部著作的首批讀者;二是可以借此機會略陳己見,表達對一些問題的看法。該書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優(yōu)秀成果,學術亮點頗多,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這里所陳述的一得之見,不敢有他山之石的期待,但不乏切磋琢磨的學術樂趣。
  一
  書名定為《禮儀與興象——〈禮記〉元文學理論形態(tài)研究》,顧名思義,這部書是從經(jīng)學與文學的關聯(lián)切入加以探討,由此不禁使人聯(lián)想到當下的國學熱。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一些高等院校陸續(xù)建立國學研究院、國學院、國學研究中心等機構。弘揚國學成為近十多年來中國學術的重要走勢,并且至今方興未艾,呈現(xiàn)出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景觀。毋庸諱言,這場國學熱對于弘揚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對以往否定傳統(tǒng)文化做法的反撥。可是,國學熱能否持久?它是否會像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某些運動那樣一哄而起,一哄而散?這確實是發(fā)人深思,也是令人擔憂的問題。要使國學真正得到復興,首先是要對它做出科學的界定,其次是要有切實可行的運作方式。
  何謂國學?學界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與前些年對于文化所下定義名目繁多的情況有些類似。經(jīng)過近些年的思索和實踐,人們逐漸達成比較普遍的共識,認為國學應以經(jīng)學為核心,經(jīng)學是國學的基礎。而在傳世的經(jīng)學著作中,十三經(jīng)最具權威性。離開十三經(jīng)而談國學,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十三經(jīng)中,禮經(jīng)占了三部,即《周禮》《儀禮》《禮記》。從當下的情況來看,真正以“三禮”為切入點去研究國學者,尚是學術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追究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疑古思潮的影響,認為這三部禮經(jīng)不是先秦時期的古文獻。以秀臣博士這部著作的主要研究對象《禮記》而言,雖然西晉陳劭已經(jīng)指出這部書是戴圣刪古禮而成,但是,許多學人仍然不承認它保存的是先秦文獻。《禮記》有《樂記》,古注已指明是先秦公孫尼子所作,然而,不少人卻認為這部論著是對《荀子?樂論》的抄錄!抖Y記》有《三年問》,與《荀子?禮論》多有相同之處,由此而來,有些人又認為《荀子?禮論》在前,而《禮記?三年問》出自漢儒之手,是對《荀子?禮論》的傳抄。類似說法,直到當下仍然不時可以見到。近些年來,隨著出土文獻數(shù)量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禮經(jīng)是先秦文獻的看法得到了眾多證據(jù)的支撐,因此,對禮經(jīng)的研究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人們開始走出疑古的時代,以客觀的態(tài)度審視這類文獻的價值。對于《禮記》中的眾多專論,陳桐生教授認為出自七十子后學之手,是先秦散文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持論公允,頗有啟示意義。秀臣博士對于禮經(jīng)有著清醒的認識,沒有受到疑古思潮的干擾。他的博士學位論文是《三禮用詩考論》,明確地把三部禮經(jīng)作為先秦文獻加以處理,并且取得眾多學術成果。這部新作則是把《禮記》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與博士學位論文選題保持了連續(xù)性。二者相銜接,構成他從禮經(jīng)切入研究國學的格局和體系,并且具有廣闊的學術空間可供繼續(xù)拓展。秀臣博士的這兩部著作,對于當下的國學研究和傳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國學如果拋開禮經(jīng),要么成為純思想方面的傳承,要么淪為形而下層面的技藝的演示。而從禮經(jīng)切入弘揚國學,則必然涉及思想觀念、社會制度、禮儀倫理等諸多領域,有利于展示國學的精英文化屬性和它本身所具有的豐富性。就此而言,秀臣博士的這兩部著作,雖然沒有以弘揚國學的名義進行標榜,卻代表了國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上一本:誰不想被世界溫柔相待 下一本:論“梁!钡钠鹪磁c流變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禮儀與興象的作者是王秀臣,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