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監(jiān)獄里的圖書館》,擬納入“書店的燈光”系列叢書,該叢書的書目皆由段曉楣老師策劃。本書譯者陳體仁,任職于北京大學圖書館,也正是我社暢銷書《書店的燈光》的譯者。 阿維施泰因貝格從哈佛大學畢業(yè)后,并未像他的大多數(shù)同學那樣直奔美好前程,他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然后就來到波士頓的鹿島監(jiān)獄,做了兩年的圖書館員,并負責指導囚犯們寫作。 他花了很長時間來翻譯“風箏”(囚犯們夾在書中傳遞給同伴的紙條),并在不經(jīng)意間展現(xiàn)出監(jiān)獄生活的無聊和絕望。在監(jiān)獄里,囚犯們都很珍視雜志贈送的香水樣品;精裝版書籍和硬盤是被禁止的,因為它們很容易被改造成刀子。 這部回憶錄也穿插著他自己的家庭故事。他抱怨自己的祖母說:“她在歐洲經(jīng)歷了形形色色的死亡威脅——傷寒、大屠殺、革命和世界大戰(zhàn),活了下來,在我看來,這只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把死亡的二手煙吹到我們的臉上! 那么,書能改變?nèi)说纳顔?阿維說,沒那么簡單。有天晚上,阿維看完電影回家,被人持刀搶劫。劫匪曾在鹿島監(jiān)獄坐牢,他拿到錢之后,忽然認出他就是那個“管書的家伙”。如果這一幕發(fā)生在勵志電影中,對方一定會“把錢還給我,痛哭流涕,感謝我對他的信任”。但事實上,劫匪跑了,邊跑邊說,“我還欠你兩本書呢!” 這是一部悲喜交織的回憶錄,阿維講述了書和圖書館怎樣慰藉、陪伴和庇護了他所遇到的那些人,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美國底層社會的生活。本書英文版被評為《舊金山紀事報》年度最佳圖書。 作者簡介: 阿維施泰因貝格(AviSteinberg) 生于耶路撒冷,在克利夫蘭和波士頓長大成人,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在《波士頓環(huán)球報》、《紐約時報雜志》和《巴黎評論》等媒體發(fā)表多篇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