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澤厚《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 《美的歷程》是中國美學的經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澤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玲瓏剔透地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親切。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代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xiàn)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多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 《華夏美學》: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淵源在哪里?中國精神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文學、藝術與哲學如何巧妙地融為一體?本書會告訴你答案。 《美學四講》:一部簡潔暢達、讀之有味的美學經典。一本書囊括從柏拉圖到后現(xiàn)代藝術的美學觀,美學研究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作品。李澤厚美學思想的全面系統(tǒng)展現(xiàn),深刻探尋美的本質。
2、宗白華《宗白華講美學》 宗白華是“融貫東西藝術理論的一代大師”,其美學著述牢牢地把握了中國美學的精魂。本書合編了《美學散步》和《藝境》中的全部美文,匯集了宗先生所寫美學論著精品中的精品。在這些文章中,他構筑了以藝術境界為核心的美學思想體系,在美的基本性質探討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所具有的美學思想意蘊方面,給人以深刻啟示。同時,宗白華的美學研究與個體美的生活高度統(tǒng)一,能夠切實提升讀者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本書新增數(shù)百幅與主題相關的珍貴文物圖片,使讀者在閱讀時能夠得到身臨其境的美學感受。
3、朱光潛《談美·談美書簡》 本書為朱光潛先生為青年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談美》。采用書信體的形式,從“要求人生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發(fā),順著美感態(tài)度的特性、藝術與人生的距離、美感經驗與移情的關系、美感與快感、自然美與藝術美等問題次第展開,文字明白曉暢,充滿了真知灼見,指引讀者一條認識美學的捷徑。自問世以來深受好評,被視為美學領域學術性與普及性兼?zhèn)涞慕浀渲鳌?br/>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 《中國藝術精神》是研究中國藝術的經典讀物,自1966年發(fā)售以來,幾十年間不斷再版重印。書中前兩章,從音樂的角度,探討從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在禮樂、樂教方面的思想所反映出的藝術精神;由莊子的思想歸納出“虛、靜、明”的精神,并將二者匯而為“為人生而藝術”的藝術精神。其余八章專門談畫,按照歷史相關順序探討山水畫、畫論、南北分宗等畫史重要課題,突破了許多古人和現(xiàn)代人在文獻、觀念上的誤解。
5、王國維《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是百年來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美學經典。作者王國維以簡雋明晰、深入淺出地條分縷析,首次開創(chuàng)性梳理出詞的脈絡、規(guī)律。他用短短64則筆記,講透詞之美學核心:推崇“簡”與“真”、提出“境界說”,讓人豁然開朗。開發(fā)靈性,此書等于一把金鑰匙。對后世的啟迪,更如雨潤萬物。
6、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生命清供:國畫背后的世界》《真水無香》 本書是朱良志先生在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美學課的講稿。他嘗試通過中國美學發(fā)展自身的邏輯,去接觸其核心問題,理出一個初步線索,著重敷陳中國美學的"生命超越"特性。論述中既注重整體觀的概括,又拈出若干范疇,高屋建瓴且探幽燭微,語言暢達優(yōu)美,頗富情致和文采,是一本很好的著作。 本書通過對國畫歷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如:錢選、石濤、倪瓚、八大、馬遠、陳洪綬、夏圭、法常等畫家及其畫作的介紹,將這些國畫作者的人生經歷、境界和追求揭示出來,同時在介紹過程中將自己對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訴諸筆端,讀來頗令人感懷。全書文字優(yōu)美,意境高遠,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作者橫溢的才氣及深刻的人文情懷。 《真水無香》是朱良志教授研究中國藝術觀念的一本著作,通過對中國藝術和審美生活的考察,突出師法造化、逃避人工秩序是中國藝術的根本法則,圍繞這個中心,全書對中國藝術的相關問題進行了饒有興味的探究。
7、蔣勛《美的沉思》 許多人不喜歡蔣先生,但我覺得他滴孤獨六講生活十講也可以看看哈! 《美的沉思》是蔣勛先生在美學領域的經典代表之作,玉石、陶器、青銅、竹簡、帛畫、石雕、敦煌壁畫、山水畫……蔣勛在這些被“美”層層包裹著的藝術作品中,開始逐漸思考起它們形式的意義。經過一次一次時間的回流,將歷史的渣滓去盡,蔣勛看到了它們透露出的真正的時空價值和所承載的歷史意義。
8、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二十四詩品》,簡稱《詩品》,由晚唐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撰,是中國古代詩歌美學、詩歌理論的專著。它探討了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美學的風格,形象地概括了各種詩歌風格的特點,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形成,對詩歌創(chuàng)作、評論、欣賞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學批評領域的經典名著。作者用藝術的形式對《二十四詩品》進行了新的解讀和創(chuàng)作,用書籍美演繹經典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