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只寫一部書 卻醉了我們一生的作家
在世界文壇上,有一些作家,一輩子只創(chuàng)作了一部小說。這其中,有些作品與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高度契合,比如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和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凝聚了作者畢生的心血和感悟;而另一些則是全然相反,譬如從未有過感情經(jīng)歷的艾米莉·勃朗特,卻能在《呼嘯山莊》中把愛情寫出驚心動魄,在紙上填補自己蒼白貧弱的人生。 許多人會說,文學創(chuàng)作是一輩子的事情。但這些作家,有的是體弱多病,寫完小說以后,便不久于人世;有的是一夕成名,懼怕盛名之后的紛擾,隱居山林。這一本書,就成了他們一輩子創(chuàng)作生涯的全部。他們用自己的寫作踐行著這樣一種態(tài)度:文學貴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經(jīng)典,只需要寫出一部,就夠了。下面推薦書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一輩子只寫一部書 卻醉了我們一生的作家
 斯嘉麗對愛的狂熱,傾注了米切爾的初戀情愫 瑪格麗特·米切爾《飄》(1936)  《亂世佳人》劇照。資料圖片 26歲的瑪格麗特·米切爾在辭掉報社記者的工作,全心投入《飄》的寫作時,應(yīng)該想不到,完成這部小說將足足花去她10年時間,更想不到,小說面世后會取得怎樣的成功和轟動。1936年,小說發(fā)表后,橫掃美國書市,前6個月的發(fā)行量便高達1000萬冊,日銷售量最高達到5萬冊。次年,《飄》斬獲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xié)會獎。1939年,斯嘉麗和瑞德的故事被搬上了大銀幕,影片中文譯名為《亂世佳人》,由費雯麗和克拉克·蓋博主演,包攬奧斯卡十項大獎,成為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飄》的劇情,相信看過改編電影的人都不會陌生。作為亞特蘭大市歷史學會主席的女兒,米切爾從小聽父輩們講述南北戰(zhàn)爭中的傳奇,還喜歡騎著馬與老兵一同出游、聊天,因此,她筆下南部種植園在戰(zhàn)爭前后的風雨飄搖,就顯得格外真實有力。事實上,《飄》中那個男孩子氣的、任性的斯嘉麗,明顯帶有米切爾本人的影子,而斯嘉麗對阿希里的狂熱,也傾注了作者對初戀情人、在一戰(zhàn)中陣亡的青年軍官的情感。她不喜歡用華麗的辭藻,也鮮用復雜隱晦的描述,文字干凈、利落,用寥寥數(shù)筆就能生動勾勒出人物形象,尤其擅長從眼睛入手:斯嘉麗貓一般狡黠的綠眼睛,瑞德戲謔而帶著暖意的黑眼睛,阿希里憂郁的淡灰色瞳孔,玫蘭妮母鹿般溫順的棕色瞳仁……這一群年輕人都不是完美的,他們或自私,或怯懦,但是在戰(zhàn)亂之中,他們展現(xiàn)出的倔強和勇氣卻令人動容。最終,斯嘉麗佇立在莊園廢墟之中,對著夕陽默念的那句 “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成為不少人的座右銘。 《飄》令米切爾一夜成名,但是她所鐘愛的寧靜生活也從此被打破。她在回復讀者信件和應(yīng)對版權(quán)官司中疲憊不堪,宣稱在有生之年不再寫任何東西。1949年,米切爾死于一場車禍。1995年,米切爾的兒子在整理母親遺物時,發(fā)現(xiàn)了她在15歲時寫的一份手稿,描寫了南太平洋一個小島上的愛情故事。次年,這部名為《失去的萊松島》的中篇小說得以發(fā)表。
 寫出后工業(yè)文明加速中,美國青少年普遍的思想困境 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1951)
 麥田里的守望者
盡管也寫了幾個短篇故事,比如《弗蘭妮與卓!罚尔溙锢锏氖赝摺肥侨指癯霭娴奈ㄒ灰徊块L篇小說。塞林格憑借《麥田里的守望者》一舉成名后,卻過起了隱居生活,在鄉(xiāng)間買下了90多英畝的土地,在山頂上建了一座小屋,做一名地道的“隱士”。他沒有放棄寫作,卻極少公開發(fā)表作品。 《麥田里的守望者》故事情節(jié)的時間跨度很小,僅僅框定在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被學校開除后,到紐約游蕩的三天時間之內(nèi)。在意識流式天馬行空的敘述中,塞林格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充分探索了一個少年的內(nèi)心世界;魻栴D的理想是當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讓孩子們可以肆意狂奔,而他則負責守護孩子的安全,避免他們跌落懸崖。但在現(xiàn)實世界中,滿眼的虛情假意卻讓霍爾頓郁悶、憤怒,試圖逃離都市,去尋求純樸的生活。在他的迷茫和焦慮中,有著青春期男生普遍的躁動,但最核心的,是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異化”關(guān)系、道德的墮落,給青少年的內(nèi)心所蒙上的陰霾。小說的寫作背景是在二戰(zhàn)后,在后工業(yè)文明的加速進程中,人們精神的空洞和人際關(guān)系的疏離也日益彰顯。小說出版后,學生們爭相閱讀,認為塞林格寫出了當時美國青少年普遍的思想困境。而茫然無目的地反抗周邊環(huán)境的霍爾頓,也成了年輕讀者心中的英雄,模仿霍爾頓的言行和穿著,成為一種流行時尚。 隨著《麥田里的守望者》的風靡,書中口語化的“粗俗”用詞和消極的主題也招致了猛烈的批評之聲,包括美國在內(nèi)的許多國家都禁止學生閱讀該書。塞林格的性格也逐漸變得孤僻,選擇像霍爾頓一樣避開鬧市,淡出公眾視野。隱居后,他對東方哲學和禪宗越來越感興趣,其后期作品也顯示出了這一傾向。他拒絕采訪,也拒絕出版,排斥一切拋頭露面。1965年在《紐約客》上發(fā)表的短篇小說《哈普沃茲16,1924》,是公眾所能讀到的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這部作品原本在1996年已經(jīng)授權(quán)某出版社,準備出書,但塞林格卻在最后一刻把新書撤回了。
 一匹黑馬的“自傳”推動了動物保護法案 安娜·塞維爾《黑駿馬》(1877)
 《黑駿馬》劇照。資料圖片 英國作家塞維爾從14歲起,就落下了殘疾,必須依靠拐杖才能走路。為了更好地活動,她經(jīng)常駕駛矮種馬拉的馬車出行,從此也跟馬結(jié)下了深厚的感情。在生命中的最后7年,塞維爾身患重病,已經(jīng)無法下床,但正是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她把這部有關(guān)馬的小說一字一句寫在小紙條上,再由她母親謄抄,就這樣完成了她生命中唯一一部文學作品!逗隍E馬》最終在她去世前5個月得以出版,立刻引起轟動,讓塞維爾得以親眼見到自己的成功。如今,《黑駿馬》已是19世紀兒童文學的常銷經(jīng)典!逗隍E馬》寫的是一匹漂亮黑馬的“自傳”。黑駿馬從小生活在貴族人家,聰明、誠實、性格溫順,受過良好的訓練,主人也十分可親。小時候,媽媽就告訴他,馬一生命運的好壞全得靠運氣——遇上好的主人就是他的福氣,遇上虐待自己的主人就只好自認倒霉。后來,家中橫生變故,黑駿馬被輾轉(zhuǎn)賣掉,碰到過拿馬撒氣的醉漢、動不動抽鞭子的馬車車夫,嘗盡了人間冷暖。最后,它終于找到了一個善待自己的家,可以安度晚年。作品不僅描寫了馬的內(nèi)心世界,更有從馬的視角出發(fā),對人類社會的冷眼旁觀。由于使用了第一人稱,讀者更容易代入黑駿馬的身份,用同理心去看待人類對馬的虐待。 盡管出版后被歸類為兒童文學,但塞維爾本人表示,她寫作的對象并非兒童,而是與馬相處的成年人。她說,正是出于對人類虐待動物的強烈不滿,她才創(chuàng)作了《黑駿馬》,目的是“激發(fā)人們的善意和同情心,讓人們用一種理解的方式來對待馬匹”。而讀者的反饋,或許超出了她最初的期望!逗隍E馬》的巨大影響力,不僅使得當時還處于維多利亞時期的英格蘭取消了韁繩的使用,還推動了多個國家反動物虐待相關(guān)法案的制定。
 300萬字的回憶,優(yōu)雅托起的是現(xiàn)實的、充滿激情的世界 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1913-1927)
 《追憶似水年華》劇照。資料圖片
雖然有300多萬字、被分為七大卷、在15年中陸續(xù)出版,但《追憶似水年華》只是一部小說。普魯斯特從1909年開始,夜以繼日地伏案寫作、反復修改,一直到1922年因肺炎去世前夕,才把整部作品完成。這部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劇情的鴻篇巨著,是意識流寫作的代表,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敘事者“我”是一個患有重度失眠癥、羸弱而又敏感的富家子弟馬塞爾!拔摇睂ψ约和、婚姻一直到戰(zhàn)爭的漫長追憶,串聯(lián)起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社會百態(tài),而大量人物、事件、感想、議論,則以一種紛亂、跳躍,接近于意識流動的方式向前蔓延。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是“我”在嘗到一勺帶著點心渣的茶水時,突然渾身一震,聯(lián)想起兒時在姑媽家蘸著茶水吃的瑪?shù)铝盏案獾奈兜溃纱舜蜷_了童年記憶的閘門。“當人亡物喪,過去的一切蕩然無存之時,只有氣味和滋味長存,它們?nèi)缤`魂,雖然比較脆弱,卻更有活力,更加虛幻,更能持久,更為忠實,它們在回憶,等待,期望,在其它一切事物的廢墟上,在它們幾乎不可觸知的小水珠上,不屈不撓地負載著記憶的宏偉大廈!逼蒸斔固氐奈淖旨毮伒搅死w毫畢現(xiàn)的地步,而一件事、一個人物的豐滿往往需要用許多個交叉往復、顛倒錯亂的記憶碎片來拼湊完整。許多評論者認為,整本書近似于普魯斯特的自傳,內(nèi)容都是作者本人的回憶,但普魯斯特反對這樣的說法。他說,書中所有回憶往昔的形式,都是一根根莖稈,優(yōu)雅地托起的,是一個現(xiàn)實的、充滿激情的世界,而遠不止于過去。 在最初尋求出版機會時,普魯斯特的厚厚一沓手稿受到了無數(shù)奚落,有一封退稿信中寫到:“我實在弄不明白,一位先生寫他睡不著,在床上翻過來又翻過去,怎么居然能寫上30頁!弊詈螅蒸斔固厥且宰约侯A(yù)付費用的方式,出版了小說的第一部《在斯萬家那邊》。剩余的六部,都是在他反復的修改、擴充中陸續(xù)成型的。在生命的最后3年中,他幾乎足不出戶,白天睡覺,晚上徹夜寫作,終于完成了全書。
 主人公在一種悲劇性的循環(huán)中變成自己所憎恨的角色 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1847)
 《呼嘯山莊》劇照。資料圖片
艾米莉·勃朗特是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是《簡·愛》的作者,而妹妹安妮·勃朗特也寫下了《艾格妮絲·格雷》。1847年,艾米莉以筆名埃利斯·貝爾出版了她唯一的一部小說《呼嘯山莊》,但是反響平平,不被當時的讀者所理解。第二年,年僅30歲的艾米莉死于肺結(jié)核。一直到1883年,艾米莉的傳記出版后,《呼嘯山莊》的價值才被重新發(fā)現(xiàn)。有不少評論家認為,《呼嘯山莊》的文學成就甚至在《簡·愛》之上。 嫉妒與仇恨所帶來的毀滅性后果,是《呼嘯山莊》一步步深化和確認的主題。故事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個吉卜賽棄兒,他被呼嘯山莊收養(yǎng)后,與山莊的小姐凱瑟琳朝夕相處,互生情愫。但凱瑟琳因為虛榮和無知,嫁給了畫眉山莊的少主人。希斯克利夫憤然出走,數(shù)年后回來對凱瑟琳一家進行報復。但最終,在他努力拆散的一對年輕戀人身上,希斯克里夫看到了昔日的自己與凱瑟琳的影子,他心中的仇恨逐漸消退,放棄了復仇。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塑造極為復雜,讀者也很難以普通的善惡標準來評判。他的兇狠來自于少年時受到的虐待,而他也將這份暴虐和瘋狂加倍宣泄給仇人,在一種悲劇性的循環(huán)中變成自己所憎恨的角色。許多讀者最初都以為作者是男性,因為全篇充滿了陰郁、恐怖、神秘的氣氛。呼嘯山莊粗獷的自然力,以及殘酷、極端的人物形象,對當時習慣于欣賞和風細雨、濃情蜜意的讀者來說,是一種十分陌生、怪異的審美體驗。但經(jīng)過時間的推移,小說獨特的魅力日益凸顯,有評論家認為,《呼嘯山莊》是維多利亞時代小說中“唯一一部沒有被時間的塵土遮沒了光輝”的作品。 艾米莉生性孤僻,除了家人以外,幾乎沒有任何朋友。她溫柔熱情的一面,更多向大自然和動物袒露。勃朗特三姐妹曾合作出版過詩集,其中艾米莉的詩作大都是描寫大自然的,英國詩人馬修·阿諾德曾評價,艾米莉詩中的熱情、憂傷與直率,在“拜倫之后,無人能與之媲美”。
 “看不見的人”是自我異化的人物典型,進入大學文學課程 拉爾夫·艾里森《看不見的人》(1952)  看不見的人
拉爾夫·艾里森是著名的美國黑人作家、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美國作家之一,而這些榮譽,則全部來自于他唯一出版的長篇小說《看不見的人》。小說的創(chuàng)作共歷時7年,于1952年出版后,立即在美國文學界引起了巨大反響,次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半個世紀以來,這部作品經(jīng)過幾十次再版,甚至在1982年,還連續(xù)16周被列入暢銷書榜單。上世紀末,這部小說被美國現(xiàn)代圖書館評為“20世紀100部最好的英語小說”之一。艾里森也因此獲得了美國自由勛章等榮譽,并被接納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小說《看不見的人》的主人公是個年輕的黑人,竭盡全力想得到別人的承認,想“使人看見他”。他做過“老實的黑人”,也曾經(jīng)加入“兄弟會”,他嘗試過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能使一個黑人在美國生活里處于被人看見的地位,但是,這些事情沒有一件能使他進入理想的精神文明,所以他現(xiàn)在寧愿做個“地下人”。此書被視為當代美國黑人文學中的經(jīng)典之作,通過主人公在荒誕、敵對的環(huán)境里失去和尋找自我的故事,描寫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和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以存在主義的觀點探索人的社會異化和自我異化問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看不見的人”這個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被評論家們奉為“當代人的典型”。不過,盡管主人公是黑人,書中也寫到了當時社會上的種族歧視,作者并不從社會學的角度對生活中的種族問題提出批評或抗議,而是用抽象人性的概念,來描繪和反映人類的共同命運,以及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不正常的、非理性的關(guān)系。作者認為,最能說明人的自我異化和在敵對環(huán)境里的荒謬處境的,莫過于美國黑人,因此文中的黑人只是他采用的一個象征符號。此外,小說的語言也非常有特色,隨著主人公的生活境遇的改變而變化,布魯士歌曲、南方白人的修辭、哈萊姆的黑人俚語都運用得恰到好處。從60年代起,《看不見的人》就被美國大學列入文學課的課程。 有趣的是,拉爾夫·艾里森的畢生志向,其實是當一名音樂家。他的大學專業(yè)就是音樂,在創(chuàng)作《看不見的人》的同時,也當攝影師、爵士樂鼓手和酒店侍者,用以掙錢糊口。小說成功之后,艾里森只發(fā)表過一些短篇小說和評論文章,同時在大學里教創(chuàng)作,再沒有發(fā)表其他重要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