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 | 生命日記:讓你直面人生苦難的10本書推薦
不同的人,對于生命的意義,則各有不同。我們問“生命的意義?”是無意義的,就像問你“為什么喜歡快樂?”一樣,每個人都在生活,都在履行生命的意義。如果真要說意義,那就是生活了。

1、《此生未完成》
于娟著
我們要用多大的代價,才能認清活著的意義。
一位母親、女兒和妻子的生命日記。
2009年12月于娟確診患乳腺癌后,寫下一年多病中日記,在日記中反思生活細節(jié),并發(fā)出“買車買房買不來健康”的感嘆,引起網(wǎng)友關(guān)注和眾多媒體熱議。于娟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眾多網(wǎng)友在網(wǎng)上進行追悼。一個年輕生命,在生死的邊緣,用生命寫下病中日記。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權(quán)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寫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偽裝剝離了,所有的喧囂遠去了,所有的執(zhí)著放下了。只有一個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兒、妻子、母親對生命最單純的感悟。在這個故事里,很多讀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2、《寫下你的墓志銘》
畢淑敏著
畢淑敏寫給青年知識分子的人生啟示錄。本書主要講述了人生就是一個向著死亡的存在,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就思索死亡, 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 甚至知道死到臨頭部不曾思索過死亡, 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3、《我與地壇》
史鐵生著
《我與地壇》收入《我與地壇》、《記憶與印象》等以記事為主的散文,配少量圖片!段遗c地壇》由中國當(dāng)代著名作家史鐵生著。是史鐵生文學(xué)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與母親的后悔,對于中學(xué)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yōu)秀文章。
史鐵生是當(dāng)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gòu)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nèi)找嬗陌档膬?nèi)心。
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zhì)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4、《活著》
余華著
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于賭光了家業(yè)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y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xiāng)他才知道母親已經(jīng)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
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們止不住淚濕雙眼,因為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5、《目送》
龍應(yīng)臺著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極具親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6、《平凡的世界》
路遙著
本書講述在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間的廣闊背景上,通過復(fù)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dāng)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7、《刀鋒》
(英)毛姆著 周煦良譯
本書介紹了美國青年飛行員拉里·達雷爾在部隊里結(jié)識了一位愛爾蘭戰(zhàn)友,在一次戰(zhàn)斗中,這位戰(zhàn)友為營救拉里而犧牲。拉里因此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為什么有惡和不幸。復(fù)員后,拉里既不肯進大學(xué),也不肯就業(yè),一心想探求人生的終極。為此,他丟下未婚妻來到巴黎,又從巴黎遍游世界,最后到了印度,終于對人生大徹大悟,返回美國,當(dāng)上一個自食其力的出租車司機,打算隱身人海,以終天年。

8、《一個人的朝圣》
(英)蕾秋·喬伊斯著 黃妙瑜譯
本書講述哈羅德·弗萊,六十歲,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沒有升遷,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跟隔閡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國的鄉(xiāng)間,生活平靜,夫妻疏離,日復(fù)一日。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癥,寫信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jīng)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9、《無比美妙的痛苦》
(美)約翰·格林著 盧寧譯
13歲的海蓁被確診患有晚期甲狀腺癌,準(zhǔn)備放棄一切迎接死亡。
一年后,一個醫(yī)學(xué)奇跡發(fā)生了,海蓁腹部的腫瘤突然縮小,F(xiàn)在,也就是奇跡發(fā)生兩年后,腫瘤沒有長大,但病痛始終與她如影隨形。
在癌癥患者互助小組,她認識了同病相憐的奧古斯塔斯。
奧古斯塔斯的出現(xiàn),緩解了海蓁的病痛。但她遲遲不肯交付自己的真心。直到收到奧古斯塔斯生前寄給她的一封信……
故事如此凄慘而又美麗,直面死亡的人性剖白,作者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純愛的本真與救贖,讀起來令人蕩氣回腸。

10、《超越死亡》
(美)肯·威爾伯著 胡因夢,劉清彥譯
美麗、活潑、聰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歲邂逅肯·威爾伯,彼此一見鐘情,于是喜結(jié)良緣。然而,就在婚禮前夕,崔雅卻發(fā)現(xiàn)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緣,引發(fā)出了兩人共同挑戰(zhàn)病魔的故事。他們煎熬過五年時間,因腫瘤惡化,終而不治。在這五年的艱難歲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懼,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傷害、痛恨、怨懟,借由靜修與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華到慈悲與智慧⋯⋯在這個過程中,病者的身體雖受盡折磨,而心卻能自在、愉悅、充滿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饋,讀來令人動容。
在這部死亡日記中,女主人公的敘述與男主人公的解說渾然交織為一體,宛如對話、交流、相互解讀,使其內(nèi)心體驗成為真實的生命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