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世界上有兩種歷史,一種是歷史,一種是中國歷史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2-07-17 09:45:42


  世界上有兩種歷史,一種是歷史,一種是中國歷史

  書單 | 世界上有兩種歷史,一種是歷史,一種是中國歷史

本期“書單”的關鍵詞是歷史,既有從圖像看歷史的,也有從小說看歷史的,還有從歷史看歷史的……
  讀圖晚清:窺見晚清中國人的鮮活和真實
  文/吾非羊
  世界上有兩種歷史,一種是歷史,一種是中國歷史
  《圖像晚晴——點石齋畫報》
  陳平原 夏曉虹 著 東方出版社 2014年

推薦理由:晚清社會生活乃至時事與新知的重要史料
  本世紀始,由于數碼攝影和互聯(lián)網傳輸技術的成熟,對于新聞現(xiàn)場的報道,文字的表達作用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圖片所替代。而讀者,也更愿意接受一幅新聞圖片帶來的直接、真實、簡單又易消化的信息。
  在當下新聞閱讀的“讀圖時代”,一張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圖片所蘊含的龐大信息,可以說是震撼性的。如每年一度的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獎(“荷賽”獎)和普利策新聞攝影獎中的那些觸目驚心的獲獎新聞照片。
  但是,如果在一百三十三年前,你是一個居住在封閉的江南小鎮(zhèn)的讀書郎或者小學徒,舟車不通,信息不暢,但又想了解天下大事,新奇事物,繁華都會和海外新知,那該怎么辦呢?有一個辦法,就是每十天去縣城的郵局和書局購買《申報》副刊——《點石齋畫報》。
  “天下容有不能讀報之人,天下無有不喜閱畫報之人”,《點石齋畫報》是近代中國創(chuàng)刊最早、影響力最大的一份時事新聞畫報。從1884年由英國人美查創(chuàng)辦到1889年?,共出版了44部528冊。
  此畫報由蘇州畫家吳友如、王釗等執(zhí)筆,將每日上海的各類中英文報紙所發(fā)布的時事熱點、國內外新聞、本埠新聞、奇聞異事、科技發(fā)明等做仔細篩選,挑選出猛、新、奇、趣的新聞,繪制成圖,再配以犀利的新聞短評,印刷刊發(fā)。
  其中內容從中法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英非布爾戰(zhàn)爭到報道貪官污吏、市民暴動乃至介紹英美各國的輪船火車、飛艇氣球、潛水艇、摩天樓、防彈衣、剖腹產、機槍大炮、開膛手術,無奇不有?芍^“一事新聞一頁圖,雙鉤精細費工夫。丹青確有傳神筆,中外情形著手摹”。
  其畫風吸收了西畫的透視構圖,線條又具有中國傳統(tǒng)畫的流暢優(yōu)美,將這些當時普通人根本沒有機會看到和了解的國內外大事和民俗風貌和科技文明,用“讀圖新聞”方式做了啟蒙和傳播?胺Q中國近代新聞史上的一絕。
  同時,《點石齋畫報》也是研究和了解晚清歷史的一部優(yōu)良的直觀性文獻。作為直觀了解晚清歷史的工具,如實物和圖畫,較之文字記錄具有不可替代的直觀作用。而晚清的歷史實物正在越來越少,而晚清的圖像則可以彌補歷史實物不足的局限性。
  如《點石齋畫報》的研究專家、著名學者陳平原先生所說:“《點石齋畫報》確實成了我們了解晚清社會生活乃至時事與新知的重要史料。”
  要了解生活在晚清的活生生的中國人,讓他們從僵死和枯燥的文字中跳出來,讓他們從斑駁破舊的歷史文物中恢復出來,從《點石齋畫報》的圖像中,我們就可以窺見這段歷史中存在過的中國人的鮮活和真實。
  小說家筆下的小人物,背負著的也是歷史
  文/周俊生
  世界上有兩種歷史,一種是歷史,一種是中國歷史
  《白云千里萬里》
  張生 著 春風文藝出版社 2004年

推薦理由:小人物的命運
  《白云千里萬里》,是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青年小說家張生早年出版的一部長篇小說,這也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這部小說出版已有10多年,在此之后,張生又出版了《十年燈》《傾訴》《個別的心》《忽快忽慢的旅程》等幾部小說,但是,作為一個文學閱讀者,我依然牢牢地記住了他的這部長篇處女作,因為,他在這部作品中塑造的伯樂這個人物形象,深深地打動了我。
  伯樂,一位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到法國參與勤工儉學的中國內地青年,學成后回到中國到了上海,成為一名大學教授。當時中國的情況,我們已經通過汗牛充棟的歷史記載耳熟能詳,各種政治派別在上海這個舞臺上來去匆匆,伯樂作為一個青年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
  在大革命、北伐的洪流中,他接觸到了一批革命者,目睹了上海馬路上的暗殺,掩護過一位女革命者。然后,他又經歷了八年抗戰(zhàn)和接下來的四年內戰(zhàn),他被迫放下了教棒,在不可捉摸的時代遷徙中載沉載浮,走遍了半個中國,不斷地面對熟人的死亡,朋友的消失。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伯樂雖然回到了大學,但又需要不斷地面對頻繁的運動,最后丟掉了專業(yè),陰差陽錯地成了一位教授剪紙藝術的專家。伯樂總算趕上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但是這時候他年事已長,最后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草草地結束了一生。
  《白云千里萬里》是一部小說,張生書寫的是一個虛構人物的一生,并不是一部歷史上實有其人的名人傳記,自然,更不是一部正宗的歷史著作。但是作者通過伯樂這樣一個虛構的人物,向我們逼真地展示了100年來發(fā)生在中國大地上的歷史煙云,一個從小山村走向世界的小人物,被這種歷史風云所羈束,完成了他難以抗拒的命運。
  當然,伯樂不是一個真實的人物,因此他不會出現(xiàn)在歷史學家的著作里,歷史學家更熱衷的是那些叱咤風云、橫刀立馬的大人物,他們推動著歷史前行的腳步,甚至能夠改變歷史運行的軌跡。
  但是,歷史并不全是大人物所創(chuàng)造的,像伯樂這樣的人物,在我們身邊尋常可見,他沒有本事創(chuàng)造或者改變歷史,他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被歷史裹挾,被歷史碾壓,或者幸運,或者不幸,在歷史這部大書中似乎都無足輕重。但是,我們正是通過對伯樂這樣一個人物的觀察,能夠感知到歷史對普通人所帶來的或者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
  去年,歷史學家楊奎松出版了一本《“邊緣人”記事》,引起讀書界注目。這本書挑選了處于時代鼎革時期的幾位社會底層小人物,他們由于不能適應變化而張皇失措,而沉淪消失,他們演繹的是人生的悲劇,讀來也未免令人唏噓。
  但是,由于這些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作者也不可能用文學創(chuàng)作的手法將他們的故事塑造豐滿,因此讀者不可能得到閱讀文學作品時觸摸人物心靈、沉浸于人物命運的那種獨特的文學享受。而張生的這部《白云千里萬里》則帶給了我這種滿足。我們因伯樂快樂而快樂,因伯樂難過而難過,我們在伯樂這個人物形象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小人物的命運,歷來是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點。百年來的中國,風云激蕩,老百姓如螻蟻一般隨波逐流,直到四十年前才逐漸安定下來,但即便如此,仍然會遇到各種矛盾的考驗和思想的沖擊。
  每一個小人物,都承載著中國的這段歷史,這為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小說家筆下的小人物,背負的也是歷史。
  歷史是什么?
  文/端木賜香
  世界上有兩種歷史,一種是歷史,一種是中國歷史
  《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
  [美] 柯文 著 杜繼東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0年
  推薦理由:你得知道歷史是個嘛玩藝兒
  美國學者柯文的《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以義和團為例,告訴人們,歷史至少有三個調(Three Keys):事件、經歷和神話。
  街面上有個段子,流行很久了: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人,一種是中國人;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我覺得現(xiàn)在可以給這個段子再續(xù)上一段了:世界上有兩種歷史,一種是歷史,一種是中國歷史。
  這樣說不算太刻薄,至少對某些中國歷史來講。
  我一直認為,歷史原本分兩種,一種是過去發(fā)生的所有事情;一種是歷史學家對過去發(fā)生的所有事情的再現(xiàn)與還原。問題就出在后者,一是主觀想做到,客觀上不能完全做到;二是主觀上就不想做到,根本就是扭曲或者借用。
  看了柯文的歷史三調,你可以更加確信,歷史學家固然力圖再現(xiàn)與還原作為事件的義和團。但是,另外兩條岔道,影響力可能更大。
  一是義和團運動的直接參與者所講述的歷史,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把它歸諸羅生門效應,或者盲人摸象效應。二是,根本無意再現(xiàn)義和團真相,而是,想從義和團中汲取能量,獲得政治或宣傳方面的好處。于是義和團被神化。
  柯文說,雖然這三條道不見得涇渭分明,比如,歷史學家也可能參與制造神話,歷史事件的參與者也可能把個人經歷寫入歷史。但是,這畢竟是三種方法。
  恩,三種方法,三條道,三個調。那么,以后再面對歷史敘事的時候,你能判斷出他們的方法、道或者調么?若能,恭喜哈,你知道歷史是嘛玩藝了!
  中產階級的“叛徒”
  文/張豐
  世界上有兩種歷史,一種是歷史,一種是中國歷史
  《通往維根碼頭之路》
  [英]喬治·奧威爾 著 鄭梵等 譯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6年
  推薦理由:一份了解階級固化的經典著作
  喬治·奧威爾的《通往維根碼頭之路》是一本被低估的著作。如果以他后期代表作《1984》的文學水準來看,《通往維根碼頭之路》文本確實比較粗糙,但是如果你換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卻精彩至極,給人的震撼不亞于《1984》.
  《通往維根碼頭之路》是一個比較混亂的文本,有對底層生活的調查報告,有對這一調查的評論,也有深刻冷靜的自我剖析。用今天流行的分類,它應該是“非虛構寫作”。這本書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的真誠,它沒有《1984》的成熟技巧,但是卻比后者更為坦誠。
  奧威爾是典型的中產階級,他從英帝國駐緬甸警察的位子上辭職時,年薪達到了700英鎊,而在當時,上層中產階級的收入范圍,大概在400到2000英鎊。由于在緬甸當警察帶來的難以擺脫的罪惡感,奧威爾決心下沉到被統(tǒng)治階層,到底層去考察。
  它曾打扮成一個流浪漢,雖然伊頓公學的口音有時候會暴露它的身份,但是他仍然成功地與流浪漢打成一片。他還設法深入到工人階級之中,了解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tài),但是他發(fā)現(xiàn),一個中產可以順利轉換成流浪漢,卻無法真正和工人階級打成一片。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存在無法逾越的鴻溝、
  奧威爾同情、甚至贊賞工人階級的生活,但是,他知道,他無法變成工人階級。這次調研,其實祛除了他內心的社會主義傾向,也讓他知道,那種絕對平等的烏托邦幻想,不但不可能實現(xiàn),也是非常危險的。從這個角度看,《通往維根碼頭之路》,正是《1984》的先聲。
  知識分子如何面對底層大眾?那種真正同情的理解,能否達成?中國的階層狀況,和1930年代的英國當然不同,但是對中國的知識階層來說,這本書仍有非常好的借鑒作用。
  偉人凡人的細節(jié),串起了歷史
  文/潘真
  世界上有兩種歷史,一種是歷史,一種是中國歷史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奧] 斯蒂芬·茨威格 著 吳秀杰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6年
  推薦理由:思索人類命運的因緣際會
  這是名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首版于1927年,由最初的5篇經歷次增訂,擴展至14篇,被陸續(xù)譯成多種語言,抵達全世界讀者,至今暢銷不衰。
  茨威格一方面挖掘小人物被忽略卻又意義深遠的“星光時刻”:以逃犯之身,西班牙人巴波亞發(fā)現(xiàn)了太平洋,成為大航海時代探險精神的典型代表;在莫名激情的推動下,法國士兵魯熱一夜之間寫出了后來舉世聞名的《馬賽曲》;屢敗屢戰(zhàn)的美國商人菲爾德,終于成功在大西洋海底鋪設電報電纜,使歐洲和北美不再受時空限制,“以思考的速度”迅速聯(lián)結……
  另一方面挖掘影響歷史進程的著名人物和事件的細節(jié):與整個歐洲抗衡的拿破侖,卻因格魯西將軍一秒鐘的猶豫而兵敗滑鐵盧;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冒著酷寒率隊抵達南極點,發(fā)現(xiàn)已有人捷足先登……作者贊美凡人的激情,致敬偉人(包括失敗者)的信念,因為在人類歷史的夜幕上,這些人是恒久閃耀的群星。
  奧地利名作家、詩人茨威格,以刻畫人物心理活動與戲劇性時刻的命運轉折見長。他憑借天賦的敘事能力、廣博的知識,把千鈞一發(fā)的歷史瞬間寫得懸念迭起,吸引讀者思索人類命運的因緣際會。
  以前讀過的中譯本,書名多為《人類群星閃耀時》。也許為示區(qū)別,廣西師大社2004年版的舒昌善譯本和去年的這個譯本,書名中都加了一個“的”。但以中文表達的流暢性而言,似乎沒有“的”更好些。






上一本:高考作文怎么破?讀完這19本書,決勝高考作文 下一本:做獨立的女人,最有魅力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世界上有兩種歷史,一種是歷史,一種是中國歷史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