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制造?耶魯*牛津“鬼才”; 用世界通史與政治隱秘寫作。 全書共分四輯,廣泛涉獵中外電影,并由電影“起興”,巧妙地深入到世界通史、人性明暗、娛樂事件、政治隱秘多個層面。作者看似是在說電影,實際上卻是把玩國際關系和電影間的互動,教讀者如何從電影里看出繁復細密的國際政治與歷史的變化。 其思想如剃刀,文風如影像,知識內(nèi)涵更是引得兩岸三地眾多著名文化名人的一致贊譽,在泛電影的談論之外,亦表現(xiàn)出很強的文學性。
作者簡介 沈旭暉,1978年生于香港,香港國際關系學者,牛津大學國際關系博士,耶魯大學政治學碩士及學士畢業(yè)。以國際關系和比較政治為研究方向,但也曾讀歷史學位,論文批改老師是耶魯大學的漢學家史景遷。定期于《明報》、《亞洲周刊》、《南風窗》、《南方周末》等媒體撰寫評論,《茶杯》、《藝訊》等雜志撰寫專欄,并客串主持電視、電臺國際時事節(jié)目。已出版簡體版《國際政治夢工場》。
目錄: 簡體版序 電影挖掘歷史隱秘 國王口吃小事化大的希特勒陰影 ——《國王的演講》 貝隆夫人的盜版與翻版:封建偶像還是人民英雄? ——《貝隆夫人》 英國人肉批與開膛手的社會科學解讀 ——《理發(fā)師陶德》 史詩的候選材料,不等于史詩式電影 ——《澳大利亞》 清末民初武師等同排外土霸? ——《霍元甲》 從晚清暗殺故事,重溫香港涉外關系史 ——《十月圍城》 誰來重構真正的太平天國? ——《投名狀》 電影藏匿人性明暗 當暴君變成“存在主義哲學家” ——《捕月魔君卡里古拉》[舞臺劇] 存在主義大師小丑的博弈論 ——《蝙蝠俠:黑暗騎士》 講納粹的童話vs.納粹講的童話 ——《穿條紋衣的男孩》 恐怖組織的“去妖魔化”實驗 ——《饑餓》 以“張愛玲—李安”方法演繹民國四組“色﹐戒姐妹案” ——《色﹐戒》 意大利大師只為塑造國際通用的“末代”形象 ——《末代皇帝》 港產(chǎn)歷史電影的不能承受的世界級奇女子 ——《川島芳子》 電影八卦的軟實力 解讀羅琳的左翼政治符號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印巴沖突溯源:巴基斯坦人如何看《甘地傳》? ——《甘地傳》 蠟像館:戰(zhàn)前的第四權 ——《恐怖蠟像館》 閱讀“詠春政治”,可讓英雄片更立體化 ——《葉問》 詠春從“私藝”到國際化的階級分析 ——《葉問II》 大事糊涂,小事卻不糊涂的名著補漏運動 ——《赤壁:決戰(zhàn)天下》 從《讓子彈飛》發(fā)掘八國聯(lián)軍 ——《讓子彈飛》 電影澆筑政治壁壘 葡國流感的隱喻 ——《盲流感》[舞臺劇] 戈達爾與法國內(nèi)戰(zhàn)的虛無 ——《小兵》 美國不外如是?大國崛起時的黑暗 ——《換子疑云》 回看梵蒂岡的“尸體政治” ——《天使與魔鬼》 以埃“仇友”關系顛覆文明沖突論 ——《樂隊造訪》 商榷金三角夕陽論 ——《門徒》 全球化與去殖民主義的必讀普世教材 ——《海角七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