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電影(描述與闡釋)/新世紀電影學論叢 作者:陸弘石編 出版社:中國電影 ISBN:710601821X 頁數:407 開本:32開 裝幀:平裝 出版日期:2002-03-01 第1版 第2次印刷 類別:藝 術 定價:33 本書以新穎的角度,客觀的立場,犀利到位的論證,和游刃有余的理論闡述了電影史研究者新的成績與收獲。其中所選文章的切入點和角度不僅從電影作為工業(yè)、文化和商業(yè)現(xiàn)象的歷史梳理和把握,同時還有對典型電影現(xiàn)象的群體分析,另外還有“明星”和“文華”公司的個案詳解。 本書是《新世紀電影學論叢》系列叢書之一。全書共14章,內容和結構編排上是按照歷史的線形脈絡從早期中國無聲片,一直到1979年前后,基本上代表了相關時段里電影學院師生在中國電影歷史研究領域的成果。其中列選文章的切入的視點和角度不僅從電影作為工業(yè)、文化和商業(yè)現(xiàn)象的歷史梳理和把握,同時還有對典型電影現(xiàn)象的群體分析,另外還有“明星”和“文華”公司的個案詳解。各個時期都是抓住了各個時期較為突出的特點和現(xiàn)象來進行有概括性的描述、梳理與論證闡釋,特別是涉及了“文革”電影的語言系統(tǒng)和權力結構的深層次研究。該書以新穎的角度,客觀的立場,犀利到位的論證,和游刃有余的理論闡述顯示了電影史研究者新的成績與收獲。從這一點來說,該書是全面了解中國電影各個時期的學術課題的最佳導讀,在文章所潛在和引申的空間,和文章與文章之間隱喻的裂縫里,提供了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引子和基礎,同時也是報考電影學院電影史研究生的必讀教本。 序:守望者的梳理與思考/1 導言/10 第一章 無聲的存在/1 本土化:歷史的選擇/1 黃金歲月/6 一種主潮和兩種形態(tài)/11 作為文化產業(yè)/20 第二章 傾斜的起跑線/25 對先鋒派缺失的補償/28 另一種動力/31 文學的影響/36 單向傳通/39 第三章 初始的類型:劃分標準及互動機制/43 是否存在類型/43 電影類型與電影工業(yè)/54 電影類型與電影觀眾/69 初始類型的形態(tài)特征/79 第四章 商業(yè)電影:第一次浪潮/100 古裝片:歷史與非歷史/102 武俠片:天才與世運/106 神怪片:技術的雙刃劍/110 第五章 明星影片公司:1922-1937/115 生成機制:史前史尋跡/118 本土化:產業(yè)策略及藝術實踐/127 在商業(yè)機制中運作藝術/137 新時代的變革/158 第六章 作為藝術運動的30年代電影/174 活躍的創(chuàng)新意識/174 傳統(tǒng)經驗:創(chuàng)新資源之一/187 外來影響:創(chuàng)新資源之二/192 探索聲音的藝術可能性/198 歷史的制約/206 第七章 人文電影的新景觀/209 變革潮汐中的東、西方影壇/209 新影像的呈現(xiàn)/212 心理命題的提出/214 “作者電影”的濫觴/217 紀實風格的張揚/220 第八章 文華影業(yè)公司:1946-1949/224 作為一種制片管理體制/224 作為一個創(chuàng)作集體/239 作為精品薈萃之地/258 歷史能在多大程度上告訴未來/268 第九章 新中國電影工業(yè):初創(chuàng)設想及其實施/272 “東影”:體制上的嘗試/273 繪制藍圖/278 從藍圖到大廈/286 第十章 話語與策略/293 個人政治群體化與政治群體家庭化/293 輝煌背后的遺憾/298 影像策略/301 第十一章 十七年電影與少數民族題材/305 政策規(guī)約與創(chuàng)作起落/307 作為藝術探索/323 第十二章 隱抑的“新浪潮”/352 電影語言創(chuàng)新的針對系統(tǒng)/352 參照/355 流產的“新浪潮”與潛在的驅動力/358 小結/362 第十三章 “文革”電影的語言系統(tǒng)一/364 “三突出”和電影語言指令/364 技術的發(fā)展和電影語言變革的可能性/370 自圓/分裂的“文革”故事片文本/372 接受效應/376 第十四章 電影語言裂變:積聚與發(fā)生/379 觀眾的期待/381 1977-1978年:對“三突出”的拆解/392 1979年:當代中國電影語言的裂變點/397 http://boku.bookuu.com/dszt/zt2/2005/12/26/0603292.shtml?shop=3300000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