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藍絲絨》或體驗過《橡皮頭》中,那黑暗而富于顆粒感的影像世界的人都知道,大衛(wèi)?林奇的電影將我們帶入一個與現(xiàn)實顛倒錯亂的奇異世界。他的電影將形式和內(nèi)容置于一個恒久的自我對話中,因為他在好萊塢法則與先鋒實驗之間搖擺不定,讓觀眾陷于一個尷尬的境地——不知道銀幕形象什么時候是嚴肅的,什么時候在開玩笑,意圖是否神志清楚,抑或已經(jīng)迷失方向。 反諷存在于表象與現(xiàn)實之間。林奇通過頻繁地使用反諷,攪亂了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并把觀眾帶入一個殘酷的認知困境。通過吸引觀眾進入這一領域,這些驚世之作誘發(fā)了一種“修復中的后現(xiàn)代”的思想,仿佛一幅接近傳統(tǒng)自我、靈魂觀念的合成圖。在如此別具一格的氣質籠罩下,可以說,他的影片是虔誠而有宗教色彩的。
作者簡介 埃里克?威爾遜(Eric G. Wilson),美國威克弗里斯特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英語教授。另外,他還寫過幾本書,其中包括:《秘密電影:電影中的諾斯替幻象》(2006)、《憂郁的機器人:神圣機器的心理》(2006)和《冰的精神史:浪漫主義、科學和想象力》(2000)等。
目錄: 前 言 /001 引 言 大衛(wèi)·林奇的超驗反諷 /005 第一章 《橡皮頭》與諷刺的諾斯替派 /033 第二章 《藍絲絨》與自相矛盾的貞操 /055 第三章 《我心狂野》中的神圣情欲 /083 第四章 《迷失的高速公路》中的積極否定 /107 第五章 《穆赫蘭道》中的真實夢境 /133 結 論 /155 參考文獻 /159 電影年表 /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