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園未必不模仿山水繪畫,山水繪畫未必不借鑒山水詩歌。郭熙本人就建議畫家以晉唐詩人一些入畫的山水詩情,來潤澤山水畫的畫意修養(yǎng)。區(qū)別僅在于——中國山水詩、畫、園的理想,都是棲居其間的人境理想,而西方近代最偉大的詩人,在描述自然風景時,或許是語言的翻譯損失,或許是他們身體失樂園的時間過于遙遠,他們最優(yōu)美的自然詩歌,與他們風景繪畫的體裁與水準都很近似。他們多半以兩種感情謳歌自然——將中世紀謳歌造物主的激情借來謳歌自然,自然多半以康德名之為崇高的氣勢出現(xiàn),它們以感嘆號強調(diào)出的氣勢憾人,就難免拒人千里;要么回到中世紀之前的舊約時代,所流露出的多半就是亞當夏娃對原生態(tài)抱有的一類資源性感情 對自然不厭其繁的物種刻畫,多半還停留在中國漢賦對苑囿里動植物種類的資源性感情。這類感情,使得西歐園林,至今還常以植物種類的多寡而被賞析,而當代風景園林專業(yè),與農(nóng)林專業(yè)一樣,還總以學生對植物種類的記憶來甄別學生。 中國園林的山居詩情,由偉大的山水詩人謝靈運鍛造,他曾為廬山慧遠撰寫過墓志銘,卻因佛根不凈而沒能成為白蓮社諸子,他被批評為“拖著魏晉玄學尾巴”的詬病,正說明他是從玄談老莊向山水忘情轉(zhuǎn)折的關鍵人物。 將謝靈運的《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與王羲之的《蘭亭詩》相比,六首《蘭亭詩》,僅有“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兩句,在描述會稽山水的身體感受,其余詩句則多半聚焦于玄談生死,而謝靈運這首詩的十六句,僅以末尾四句在玄學物理,其余十二句,都在描述讓“游子憺忘歸”的山水詩境,他以“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的詩句,準確表達出山水居游的身體愉悅。 作者簡介 董豫贛,初,懵懂學建筑于西北建筑工程學院,雖有數(shù)門功課不及格而僥幸畢業(yè);又于清華大學師從張復合教授研習近代建筑,雖因論文之事推遲半年亦能履冰而過;后于中國美術學院師從王國梁教授研修中國園林,卻因英語語言的不過,雖畢業(yè)而未獲博士學位。不能西語而好為人師,先在北京工業(yè)大學任教五年,后被張永和聘至北大建筑學研究中心至今。為厘清講義所斷續(xù)撰寫的幾十篇雜文,居然有各類雜志愿意刊登,偶然著成的幾本小書,居然多半重印,機緣巧合所建成的幾幢建筑,也頗自得。近十年來迷戀造園,在造園之余,能在北大開設“現(xiàn)當代建筑賞析”大課之外,亦將“中國古典園林賞析”的課程,從最初的三十余人的小課,開成一百余人的大課,心亦慰藉。
目錄:
目錄 叢書序 自序 第一章 庭院與墓園 一 開敞與封閉 二 四合院與柱廊院 三 庭院與墓園 四 園林與景觀 第二章 天堂與樂園 一 衣冠驅(qū)逐 二 衣冠南渡 三 仙境與空間 第三章 詩情與畫意 一 入畫山水 二 如畫景觀 三 山水詩情 四 陵園與樂園 第四章 棲居與現(xiàn)實 一 棲居與建筑 二 棲居與景觀 三 建筑與景觀 四 棲居與現(xiàn)實 第五章 建筑與庭園的實踐 一 水邊宅 二 清水會館及庭園 三 膝園 四 紅磚美術館及庭園 五 君山小院 第六章 身體之思 一 身體與尺度 二 身體與光線 三 身體與姿態(tài) 四 身體與庭園 第七章 屋頂之思 一 坡頂與生活 二 坡頂與向度 三 坡頂月風景 四 屋檐與出挑 第八章 墻身之思 一 墻身與壁龕 二 橫幅與立幅 三 裝折與門窗 四 造型與自然 第九章 宅地之思 一 地面與屋頂 二 屋頂與花園 三 面闊與景深 四 取景與朝南 父志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