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建構在當代中國的意義 盡管建構文化(Tectonlc Culture)在歐洲大陸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盡管中國悠久的建筑文化歷史也為這一理論提供了重要的佐證:作為一種當代建筑理論的視角和框架,中國建筑界對之了解還只是近兩年的事情。南京大學建筑研究所為建構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引介已經(jīng)做了一些基本的工作,并引起了廣泛的重視。然而,在廣大青年建筑師熱衷談論建構的言論之同時,對于倡導這種理論框架的意義并未得到足夠清楚的認識。若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當代中國的建筑發(fā)展,處處可見難以令人滿意的現(xiàn)象:理論上多年來以廉價的各種"主義"、"風格"作為創(chuàng)作的標簽;屈從于經(jīng)濟決定論的建筑商業(yè)化傾向;作為政治附庸式的文化象征主義:或呈現(xiàn)為消費主義社會操控之下的批量性生產(chǎn)。這些都促成了當代中國在建筑工業(yè)的高速發(fā)展的同時,而作為文明象征的建筑創(chuàng)作質(zhì)量低下這樣的尷尬局面。這種負面的因素長期以來就已存在于國際建筑發(fā)展之中。弗蘭普頓(K.Frempton)的"抵抗建筑學"(TheArchitecture of Resistance)和建筑的"后衛(wèi)性"(Arriere-Garde)就是針對于此的。然而,這種現(xiàn)象在中國也許是最具代表性的。對于建構的倡導,正是源自于對這種不利狀況的"抵抗"。對于建構的倡導,也是對中國建筑文化重新認識與評價的需要:與世界上其他非歐洲文明一樣,以建構文化理論來詮釋中國建筑的深厚文化積淀,能夠讓我們突破對中國歷史建筑的"風格"標簽式的禁錮:能夠讓我們擺脫今天的建筑創(chuàng)作中僅以"文化象征"、"符號"來對中國文化傳承的困境。從全球范圍來看,這也是"建構學"與"批判地域主義"(Critical Regionalism)的內(nèi)在必然聯(lián)系,在經(jīng)濟"全球化"不可抗拒的同時,文化"地域性"必然受到重視,而"建構學"的理論框架必然將有利于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對于中國來說,這一命題就成為以特定的地域做法來體現(xiàn)國際原則這樣的新時代中國建筑文化的需要。倡導"建構"理論,并不意味要確立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我們也許永遠無法告知人們何為"建構"意義的建筑或何為"非建構"意義的建筑。事實上所有的建筑都應該是"建構"的,"建造的詩篇"或"詩意的建造"(Poetlcs of Construction)原本已可涵蓋建筑學的外延。這意味著在"建構"的主題之下,建筑師們依然擁有充分的自由度來詮釋各自對建筑的理解。倡導"建構"的意義是在于反對僅從表面形式上判斷建筑,在于提供人們一種視角來看待建筑。在這種視角里,建筑本質(zhì)因素的審美價值被強化:建筑的材料、構造、結構方式、建造過程都應成為建筑表現(xiàn)的主題,也應成為建筑審美的價值取向。"建構"可以被理解為自"現(xiàn)代建筑"發(fā)生以來全球建筑發(fā)展中呈現(xiàn)出來的新趨勢,對全球各不同文化的建筑遺產(chǎn)之重新審視和評價又必將進一步加強"建構"的文化意義。因此,我們堅信,對"建構理論"的倡導不是少數(shù)人的"好事之作",而是社會與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是人類文明過程中的必然。 趙辰 2004年4月
目錄: 介紹建構實驗在南大 4 課程之一,木構之高者 5 講座與工作室 階段一,材料的認識--纖維質(zhì)與線性 6 階段二,木構造研究--"六木同根" 8 階段三,基本結構單元體--木框架 11 階段四,木構的高度實現(xiàn)--侗族鼓樓 16 心得 主題之一:從誤差到誤差的度 27 主題之二:從構件到系統(tǒng) 30 課程之二,構件與跨度 33 階段一,案例研究 34 階段二.材料的構造/結構單元研究 42 階段三,實現(xiàn)跨度的模擬研究 47 課程之三,建造本能與設計 57 階段一,自主搭建 58 階段二,典例分析 60 階段三,閱讀比較 64 階段四,設計練習 66 建造實驗 78 課程之四,2.4的建構 81 階段一,材料體驗 82 階段二,材料調(diào)研 84 階段三,個例分析 86 階段四,設計實踐 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