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楊鴻勛建筑考古學論文集


作者:楊鴻勛     整理日期:2017-02-20 22:01:05


  《楊鴻勛建筑考古學論文集(增訂版)》為1987年4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考古學論文集》的增訂版。原書包括作者利用古遺址材料所從事的建筑考古學研究的論文19篇,《楊鴻勛建筑考古學論文集(增訂版)》增加為66篇。
  《楊鴻勛建筑考古學論文集(增訂版)》內(nèi)容包括:原始社會聚落,諸如西安半坡、鄭州大河村、浙江河姆渡等遺址,以及夏代二里頭宮殿、商代偃師和小屯以及盤龍城宮殿、周代的周原宗廟和殿堂、秦代咸陽宮殿與始皇陵以及綏中海邊“碣石門”與“碣石宮”、西漢長安明堂和王莽九廟、洛陽北魏永寧寺塔、隋仁壽宮和洛陽則天門、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與麟德殿和華清宮浴殿以及青龍寺真言密宗殿堂等遺址的復原研究。作者通過遺跡、遺物,結(jié)合文獻材料作了具有說服力的考證,得出可信的復原成果。其中,尤其具有重大突破意義的是,作者于1997年在日本權(quán)威學術(shù)雜志《東方學報》發(fā)表的論文,引用日本考古材料對照中國文獻得出日本神社源于中國的結(jié)論,“徹底反轉(zhuǎn)了日本上古史”,“引起日本學術(shù)界的極大的震撼”,以致“使一些人啞口無言”(臺灣學者著文評論)。另外,書中還包括有甄別認定新石器時代經(jīng)濟分期的重要工具——石楔和石扁鏟,破解“黃帝時明堂”、“黃帝合宮”、“夏后氏世室”、秦以前墓上享堂,考訂若干與建筑有關(guān)的象形文字,以及斗棋起源和凹曲屋面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等論文,也特別引起國內(nèi)外學者的重視,對中國建筑史學、考古學以及古文字學都有一定的影響。
  《楊鴻勛建筑考古學論文集(增訂版)》對于文物、考古、建筑史、科技史等專業(yè)工作者和學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1931年12月生,河北蟸縣人。1955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建筑學系。畢業(yè)后組織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擔任學部委員梁思成的助手及以梁思成為主任的建筑理論與歷史研究室秘書;該室改屬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學研究院后,任園林研究組組長。曾任上海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等高?妥淌凇,F(xiàn)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俄羅斯建筑遺產(chǎn)科學院院士,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世界營造學社籌備委員會主席。另聘為復旦大學兼職教授、同濟大學顧問教授、華南理工大學顧問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等。
  主攻建筑歷史與理論以及中國傳統(tǒng)園林;創(chuàng)立建筑考古學,對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晚期的一些列重要建筑遺址做了科學可信的復原研究,破解了中國古代建筑史的諸多難題。所著《建筑考古學論文集》經(jīng)全國評選為“二十世紀文博考古最佳圖書”論著類第一名,《中國園林藝術(shù)研究——江南園林論》被評為“二十世紀文博考古最佳圖書”論著類第三名;另外,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CHINA——HISTORY AND DESIGN TECHNIQUES 、《宮殿考古通論》等,均在國內(nèi)外獲得好評。目前正在寫作試圖闡述發(fā)展演變的《萬世一系——中國古代建筑史》。同時,他還是一位熱心的教育家,曾在清華、北大等17所高校和香港、臺灣以及日本、韓國、美國等外國大學講學和輔導研究生。

目錄:
  增訂版序言Ⅲ
  初版序言Ⅴ
  建筑考古學概說1
  第一部分 新石器時代 · 古史傳說時期仰韶文化居住建筑發(fā)展問題的探討15
  河姆渡遺址早期木構(gòu)工藝考察49
  河姆渡遺址木構(gòu)水井鑒定55
  破解“黃帝時明堂”——日本神社“本土說”之顛覆59
  論“黃帝合宮”的形制——大地灣F901復原論證69
  從中日文化關(guān)系破解繩紋與彌生時代的建筑遺跡74
  第二部分 銅器時代 · 王國時期——夏、商、周初論二里頭F1的復原問題——兼論“夏后氏世室”形制89
  宗、廟一體建筑——二里頭F2復原探討96
  偃師商城王宮遺址揭示“左祖右社”萌芽101
  鄭州商城臺榭遺跡的發(fā)現(xiàn)——甲骨文字的生活原形108
  從盤龍城商代宮殿遺址談中國宮廷建筑發(fā)展的幾個問題111
  盤龍城商代方國宮殿遺址復原研究121
  小屯“殷墟”非殷都之墟131
  小屯殷都近畿離宮的殿堂與樓閣——甲十二與乙二十134
  婦好墓上“母辛宗”建筑復原138
  殷晚期周原邦君宗廟——岐山鳳雛甲組基址復原探討143
  周原扶風召陳遺址初步考察152
  破解“周人明堂”的千古之謎——“周人明堂”的考古學研究158
  鳳翔出土春秋秦宮銅構(gòu)——金釭164
  “天下第一臺”——楚靈王章華臺的考古學初探171
  戰(zhàn)國中山王陵及兆域圖研究176
  關(guān)于秦代以前墓上建筑的問題197
  《關(guān)于秦代以前墓上建筑的問題》要點的重申——答楊寬先生202
  戰(zhàn)國時期秦咸陽宮第一號遺址復原問題的初步探討204
  第三部分 鐵器時代 · 帝國時期——秦至清
  破解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秦始皇層之臺的陵上享堂和負“九層之臺”的地宮221
  秦帝國東海疆的“國門”——“碣石門”與“碣石宮”230
  西漢未央宮前殿與椒房殿復原初探237
  西漢桂宮明光殿復原研究246
  從遺址看西漢長安明堂(辟雍)形制257
  略談王莽九廟的復原問題280
  南越王宮殿辯——與“船臺說”商榷282
  積沙為洲嶼 激水為波瀾——南越宮苑初露端倪293
  五華南越王長樂臺原狀的推測302
  崇安閩越王宮前殿復原初探305
  今文學派九室明堂論的體現(xiàn)——東漢雒陽明堂310
  東漢靈臺復原探討318
  曹魏鄴城的銅爵(雀)三臺考323
  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復原研究328
  北魏洛陽宮城凌云臺涼風觀——已知最早的冷氣設備殿堂342
  北魏復建洛陽宮城閶闔門形制考350
  唐長安明德門復原再論357
  隋唐洛陽宮城應天門復原考察369
  隋仁壽宮 · 唐九成宮復原研究375
  關(guān)于唐長安東宮范圍問題的研討400
  唐長安青龍寺真言密宗殿堂(遺址4)復原研究409
  再論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的原狀433
  唐大明宮含元殿朝堂復原探討458
  唐長安大明宮麟德殿復原研究階段報告461
  唐大明宮三清殿與清思殿復原初探476
  唐華清宮溫泉宮殿復原初探482
  武則天明堂(萬象神宮)復原研究494
  唐長安興慶宮花萼相輝樓與勤政務本樓復原考證507
  破解唐長安慈恩寺大雁塔形制懸案517
  唐長安薦福寺小雁塔復原探討528
  試論泉州“圣墓”的建造年代,兼及傳說的真實性問題533
  吳越杭州西湖雷峰塔復原研究543
  渤海國上京王宮初步復原考察554
  西夏皇陵復原初探567
  北宋定州開元寺塔原狀考察575
  明北京奉天殿與兩廡銜接探討580
  明清北京紫禁城外圍值房的變遷——明“紅鋪”與清“圍房”586
  第四部分 綜合論述
  論石楔及石扁鏟——新石器考古中被誤解了的重要工具593
  論古文字、、、的形和義603
  斗栱起源考察611
  中國古典建筑凹曲屋面發(fā)生與發(fā)展問題初探624
  建筑考古三十年綜述(1949—1979)637





上一本:建筑鋼筆表現(xiàn) 下一本:歐洲現(xiàn)代建筑解析:形式的建構(gòu)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楊鴻勛建筑考古學論文集的作者是楊鴻勛,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