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德作序,蔣暉長篇導讀。非洲文學研究歷年成果的一次遴選和集結,收錄2007年之前重要的理論和批評文章,呈現(xiàn)這個研究系統(tǒng)內(nèi)無處不在的深刻分裂。 非洲不只有酋長、殖民史和曼德拉。 同為第三世界,非洲離我們有多遠?我們需要怎樣的非洲文學研究? 這本文集不僅可以為解答這些問題打開一個進路,也能夠在“別求新聲于異邦”的訴求之外,為我們提供一面反身觀照自己的鏡子。 1. 《非洲文學與批評史稿》由兩位非裔學者編纂而成,囊括了非洲文學批評與理論的關鍵文本。 2. 非洲文學研究歷年成果的第一次遴選和集結,收錄2007年之前重要的理論和批評文章,囊括了法農(nóng)、桑戈爾、索因卡、恩古吉、阿契貝、馬哈福茲、戈迪默等人關于非洲文學的重要論述。 3. 《非洲文學與批評史稿》編選廣博,但并不雜亂。不管是介紹“事實”還是辨析“觀點”,選文都突顯了鮮明的非洲本土立場,能夠很好地補充和矯正我們理解非洲的角度,為中國當下的非洲文學研究提供一個恰切的“觀看之道”。 泰居莫拉?奧拉尼央(Tejumola Olaniyan 1959—2019),尼日利亞學者,任教于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領域包括非洲離散文學、非洲文學批評與理論、戲劇理論等。 阿托?奎森(Ato Quayson 1961— ),加納學者、文學評論家,紐約大學教授,在非洲文學、后殖民研究、都市研究與文學理論等領域出版了多部著作。 《非洲文學與批評史稿》由非裔學者編纂而成,是非洲文學研究歷年成果的第一次遴選和集結,收錄2007年之前重要的理論和批評文章,囊括了法農(nóng)、桑戈爾、索因卡、恩古吉、阿契貝、馬哈福茲、戈迪默等人關于非洲文學的重要論述。本書的目的與其說是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過去幾十年非洲文學研究取得的業(yè)績,不如說是呈現(xiàn)這個研究系統(tǒng)內(nèi)無處不在的、圍繞根的問題所產(chǎn)生的深刻分裂。 上卷選錄的文章關注“批評”,探討非洲文學本體論的一系列問題:口語性、作者和讀者關系、形式、美學、體裁、語言的批評史等;下卷則關注“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結構主義、后結構/后現(xiàn)代/后殖民主義和生態(tài)批評等。 在這里,你既可以讀到非洲本土知識分子為民族獨立運動所激發(fā)的深入思考——何為非洲文學?非洲文學應該由什么語言寫作?“非洲作家”應該具有怎樣的身份意識與責任感?反獨裁小說與社會現(xiàn)實主義小說產(chǎn)生了怎樣的批判效果?也能于籠罩在非洲文學之上的后殖民、后現(xiàn)代理論的迷霧森林里穿行,從非洲學者對日益破碎的西方理論話語的批判中,辨識出重建整體視野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