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假面君王
作者:況浩林,況浩文 整理日期:2021-12-26 04:45:35
大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南京久旱不雨。為爭奪侄兒朱允炆繼位不久的江山,燕王朱棣率領(lǐng)的以靖難為名起事的大軍,經(jīng)過四年苦戰(zhàn)后,終于緊逼金陵城下,同當時朝中兵部尚書鐵鉉指揮的十幾萬守城部隊展開了慘烈的攻防戰(zhàn)。石頭城上炮聲隆隆,殺聲震天,猶如山崩海嘯,進裂入云。 六月十三日,防守金川門的谷王朱穗和駙馬李景隆向朱棣通娭投降,燕王的鐵騎如潮水般涌入金陵城內(nèi),同守城部隊在城市的廢墟中間、余燼未熄的瓦礫堆里,進行殘酷的白刃戰(zhàn)。大街小巷到處血跡斑斑,堆滿了尸體,散發(fā)著熏人的尸臭味。少數(shù)重傷的兵卒猶在蠕蠕亂動,號爹叫娘,乃至咒罵連天。 突然,一股濃烈的黑色煙柱沖天而起,頃刻間大明宮烈焰升騰,火光燭天,把地獄般的金陵城照得血紅彤亮。 通濟門外,秦淮河邊,一幢孤零零的磚砌小屋,蘆掩茅蓋,蛛網(wǎng)塵生。堂屋神龕上一盞油燈發(fā)出微弱的光亮,照著一對正在搖扇納涼的老年夫婦。他們寡言少語,時而站起身來,吃力地爬上屋外的小土坡,看著城內(nèi)的濃煙烈火。良久,老婆婆自語似的說道:“劉伯溫先生真是料事如神呀,想不到才四年時間就變天啦! “幸虧老皇爺早有準備,”老頭兒神思悵惘地說道,“恐怕就這一兩天內(nèi)就要有人來啦,準備了幾年的東西就要用上了! 老兩口正有一搭無一搭地談著話哩,堂屋神龕背后卻忽然響起一陣緊似一陣的捶擊聲和撬剝聲。老頭兒側(cè)耳細聽了一會兒,望了老婆婆一眼:“聽……好像來了!” “你先推開神龕看看嘛! 老頭兒拾起屋角放著的夾鉗,用力把神龕兩側(cè)隱秘處的兩個大鐵銷拔出,稍稍用力一推,神龕發(fā)出“吱呀、吱呀”的噪聲,緩緩地滑向左側(cè)。磚墻上露出一個黑咕隆咚、半人高矮的洞口。霉臭撲鼻的洞里,這時顯現(xiàn)出幾點昏黃的燈火。 倏忽間,洞內(nèi)伸出一盞皇宮內(nèi)常用的羊角風燈,向洞外四下晃了幾晃,然后鉆出一個頭戴烏紗、身著紅袍、腳蹬皂靴的官人來。他幾方張望,見無危險,便向洞內(nèi)輕輕叫了一聲:“出來吧!” 洞內(nèi)陸續(xù)走出十幾個身穿紫袍或紅袍的官員,最后兩個中年和尚扶著一個身穿袈裟、頸掛佛珠、光頭無戒的年輕僧人走下堂屋。這一行人臉色疲憊、神情嚴峻,官衣下擺及皂靴糊滿淤泥,有人的烏紗折翅,還有一人光著一只腳,形象狼狽至極。此時一個驚魂未定的官員,發(fā)覺屋角跪著一對白發(fā)蒼蒼的老年夫婦,連忙說道:“老人家,快快起來,請問這是什么地方,你們又是什么人,怎么知道我們會來?” 老夫婦面向年輕僧人,用純正的安徽口音稟告:“老奴陳忠從濠州起義時起,即給洪武老皇爺牽馬帶蹬,廝殺了十幾年。他老人家登皇位后,看在我多年積勞的份上,賞了我一個御馬監(jiān)副總監(jiān)的頭銜,叫我在京郊馬場按月領(lǐng)取俸銀。同時還將馬皇后身邊的一名宮女趙秀娥,賞給我做了老婆,我這才成了家。直到洪武三十一年的一個夜晚,老皇爺突然密召我進皇城毓英宮,見到他老人家躺在軟榻上,叫我近前講話。他說:‘我自知存世不久,在我死后極有可能發(fā)生內(nèi)戰(zhàn),新皇帝位堪慮,生命恐也難保。因此,我叫工匠在修造大明宮的后期,挖了一條逃生的地下暗道,出口就在通濟門外一個不易為人察覺的僻靜之處。’這時老皇爺?shù)凝報w已因久病而衰,聲音低沉地接著說道,‘你跟我出生入死幾十年,是我信得過的人,F(xiàn)在我給你一個重要的差事,馬上辭去御馬監(jiān)的官職,對外揚言回濠州養(yǎng)老。我賜你黃金三百兩和大明寶鈔五千貫,打發(fā)你的兒女先回老家置辦幾十畝田產(chǎn)維持生活。你和趙秀娥從下月起就改名換姓,住在通濟門外的秦淮河邊,替我守著那條逃生暗道的緊急出口。如果新君因大難出逃,他將用半頁鐵券和你接頭,你就用現(xiàn)已備好的小船送他過河,送到我在錦囊內(nèi)素絹上所寫的地方。另外,還將這兩副面具交給新皇,你們夫婦就算完成使命,終生再勿為外人道。’”說完,陳忠拿出半頁丹書鐵券,雙手捧送給那年輕的光頭和尚,“請陛下與你的另外半頁鐵券嵌合檢驗! “老人家,你……”年輕和尚猶帶狐疑地接過陳忠呈送的半頁鐵券,吩咐道,“程濟,看看剛才那老太監(jiān)王鉞給的紅篋內(nèi)的東西,有無半頁丹書鐵券?” “有!剛才我不知道這半頁鐵券有何意思,幸好還從紅篋中取出帶走,沒有扔掉!闭f著,程濟遞來另半頁精鐵鑄成、朱砂描字的鐵券,剛好同老人呈送的半頁鐵券榫扣鉚合,完整地顯出三行陰刻文字:“免終身及子孫賦役,罪不及身,可越衙上疏御前!蹦贻p和尚看后點了點頭,然后親手扶起跪在地上的老夫婦,說:“老人家,起來講話,我就是朱允炆,難得你們這一番忠心。請趕快把皇爺爺留下的錦囊給我,以便決定我們下一步的行動。” 這時,老宮女趙秀娥雙手呈上一個密針細線縫制的明黃色綢緞錦囊和一把鋒利的小剪刀。朱允炆三下兩下剪開錦囊,扯出一張白綢手絹,上面只有兩句話: 陳忠送爾過秦淮“半山堂”內(nèi)定行蹤 朱允炆看后困惑不解,但隨行的監(jiān)察御使葉希賢看了忙說:“老皇爺?shù)囊馑,可能是叫我們(nèi)フ以?jīng)在采石磯救過他性命的盧半山,此人就住在金陵城西十幾里外的‘半山堂’。我與他相交多年,深知其為忠義之士;而且我還曾多次去過‘半山堂’,知道那是一個很大的莊園,內(nèi)有房舍幾百間,暫避一時絕無問題。”P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