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編著的《空間敘事理論視閾中的納博科夫小說研究》運用20世紀末勃興的空間敘事理論,系統(tǒng)分析了納氏18部長篇小說中的空間化時間、空間的視覺書寫、空間形式和空間主題,并對其最具代表性的4部長篇《洛麗塔》、《微暗的火》、《阿達》與《斬首之邀》進行了細致的文本解析。全書圍繞納博科夫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空間”這一關鍵詞,從一個新穎的視角,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納氏與眾不同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藝術特色。其中,關于“玻璃小球中的彩色螺旋”、小說中的繪畫與電影藝術、諾斯替主義與多重世界主題,以及作品《洛麗塔》、《阿達》、《斬首之邀》、《勞拉的原型》等的討論,融入了不少作者本人的觀點。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洛維奇·納博科夫(Vladimir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是享譽世界的、美國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是一位高產(chǎn)作家,共有18部長篇小說,近70部短篇和大量詩歌、戲劇、散文、傳記、翻譯與文論問世。他多才多藝,兼小說家、蝶類學家、大學教授、詩人、翻譯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于一身,能熟練地用英、俄、法三種語言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還精通象棋、繪畫與網(wǎng)球。夏皮洛(GavrielShapiro)認為,納博科夫不僅是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已知的最后一位最多才多藝的人。當然,納博科夫之所以廣為人知,主要源于其小說創(chuàng)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洛麗塔》、《微暗的火》、《阿達》、《普寧》、《防守》等已成為美國許多大學文學課的必讀書目。數(shù)不清的現(xiàn)當代作家,包括厄普代克(John IJpdike)、品欽(Thomas Pynchon)、巴斯(John Barth)、阿爾比(Edward Albee)、懷特(Edmund White)、德里羅(Don DelJllo)、拉什迪(Salman Rushide)等都受其影響。 《空間敘事理論視閾中的納博科夫小說研究》(作者:王安)將在空間敘事理論視閾中研究納博科夫小說的空間特征。20世紀下半葉以來,學術界經(jīng)歷了一場引人注目的“空間轉(zhuǎn)向”,這一轉(zhuǎn)向波及文學,便產(chǎn)生了空間敘事理論。從其發(fā)展脈絡看,首先“空間”是一種認識論范式轉(zhuǎn)向,與時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它強調(diào)脫離傳統(tǒng)時空觀,旨在探索新的凸顯空問重要性的文學再現(xiàn)方式。其次,空間敘事探討的范圍既包括書寫等傳統(tǒng)上重時間的文本,也包括繪畫、雕塑、建筑等重空間的文本,還包括電影、電視、動畫等既重時間又重空間的敘事媒體。第三,詩學意義上的空間可從故事空間、文本結(jié)構(gòu)與讀者心理展開討論,重心放在作家的空間書寫與讀者的空間心理建構(gòu)上。 納博科夫的小說有鮮明的空間敘事特征。空間敘事理論奠基人弗蘭克指出,納博科夫“視小說形式本質(zhì)上是空間的,或換言之是共時而非歷時的”。 首先,納博科夫是少有的具有強烈時間意識與系統(tǒng)化時間觀的作家。時間是貫穿納博科夫所有小說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文學巔峰之作《阿達》便是一部述說時間的愛情故事。作家對時間的認識是空間化的。他用空間暗喻將自己對時間的復雜哲思折射在全部作品中,其中最重要的是記憶的魔毯與空間意象的顯形、玻璃小球中的彩色螺旋、無時性與彼岸世界等。本書的第一章將結(jié)合作家的小說系統(tǒng)全面地梳理納博科夫空間化的時間觀,并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阿達》中的時間。 其次,納博科夫是有意識地將文學創(chuàng)作與空間藝術緊密結(jié)合的視覺的作家。視覺藝術,尤其是色彩、繪畫與電影,與納博科夫的小說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作家從小熱愛繪畫,有著異乎常人的色彩聽覺天賦,“天生就是風景畫家”。他對古往今來歐美各國的畫家畫作爛熟于心,視小說為適合看的空間藝術,像作畫般熟練地用文字在紙張的畫布上揮灑自己的靈感與才情,完美體現(xiàn)了“詩如畫”的傳統(tǒng),被夏皮洛稱為文學界前所未有的“文字的畫家”。納博科夫作品中的人物、主題、結(jié)構(gòu)與風格大量借鑒了電影敘事。評論家早已注意到,幾乎每部納博科夫的小說都有電影的元素。本書第二章將結(jié)合空間敘事理論的視覺書寫概念,從跨藝術的角度,分析納博科夫作品中的色彩、繪畫與電影元素。 第三,納博科夫的小說具有典型的空間形式。自弗蘭克提出窄間形式的概念以來,盡管對其內(nèi)涵的解讀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理解,也在其基礎上發(fā)展出了形形色色不同版本的空間形式概念,但其核心內(nèi)容仍然圍繞語言、結(jié)構(gòu)與讀者心理建構(gòu)三個方面展開。納博科夫的小說在上述三個方面都是空間小說的極佳范例。在語言上,作家有意消除文本的線性序列與因果關系,強調(diào)文本的同在性與文字的上下文反應參照,彰顯作品自身的文本屬性,突出作家本人的創(chuàng)作過程。在結(jié)構(gòu)上,他強調(diào)圖案(pattern)與細節(jié),以及將這些圖案與細節(jié)整合為有機整體的“宇宙同步”f cosmic svnchroni:ation)的綜合認知能力。在章節(jié)安排上,納博科夫通常采用空間化的構(gòu)架,以減緩或弱化敘事時序,突出文本的視覺屬性。在讀者層次,他有意識地打破讀者從左至右的閱讀習慣,消除他們時間流逝的幻覺,強調(diào)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透過文本錯綜復雜的反應參照體系,建構(gòu)一個意義的整體空間。作家反復強調(diào),理想的創(chuàng)作與閱讀如同繪畫,沖破了時間的羈絆,不是從左至右的因果序列,而是作家與讀者腦海中空間意象的同存與并置以及空間畫面的瞬間整體重構(gòu)。因此,好的作家在構(gòu)思小說時便已看到了它的整體,然后將文字的顏料分布在書籍里,為讀者設置重重迷宮。好的讀者必須是反復的讀者,在反復的閱讀中,將散布在書中的片斷畫面重新組織成清晰的圖案。本書第三章將從納博科夫小說中的圖案、作家的自我書寫、讀者的空間閱讀展開討論,重點分析《洛麗塔》中的語言與《微暗的火》中的空間結(jié)構(gòu)與空間閱讀!∫ 最后,在小說主題上,納博科夫強調(diào)多重空間,博伊德將其稱為“世界中的世界中的世界”。這多重空間最核心的內(nèi)容是作家對藝術與精神的另一個彼岸世界的追求。隱藏在納博科夫小說形式后的空間主題,即對彼岸世界的追尋,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評論家們的共識,這其中一個重要的源頭是神秘的諾斯替主義思想。本書第四章將討論納博科夫小說中的空間主題,梳理納博科夫作品中的多重世界、他對彼岸世界的追求以及諾斯替主義對其作品的影響,重點分析《斬首之邀》中的諾斯替主義。上述四個章節(jié)的內(nèi)容,即空間化的時間、視覺書寫、空間的形式與空間主題,構(gòu)成了納博科夫小說空間敘事的主要內(nèi)容。 《空間敘事理論視閾中的納博科夫小說研究》從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即運用空間敘事理論對納博科夫全部長篇小說中的空間敘事特征進行了比較詳細、系統(tǒng)的梳理。盡管目前探討這一主題的論文已有一些,但尚無專著面世。本書分析了納博科夫作品中的空間化時間、空間意象顯形、繪畫藝術、電影敘事與諾斯替主義主題等。本書的研究對象涵蓋納氏的全部長篇,包括2009年底面世的《勞拉的原型》,并對以前國內(nèi)較少人論及的作品《阿達》與《斬首之邀》進行了詳細的個案分析。本書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強調(diào)文本細讀。納博科夫是公認的語言與文體大師,是“釋惑者的摯愛,注釋家的夢想,作家中的作家”,其作品多精雕細琢,處處皆有文字陷阱,理解起來頗為艱難。因此,要對這些作品進行分析,前提便是反反復復的細致閱讀,在閱讀中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驚喜。其次,重視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空間敘事理論的基本觀點指導作品的分析。第三,注重總體與個案分析相結(jié)合。在全面考察作家的18部長篇小說的同時,有側(cè)重地選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洛麗塔》、《阿達》、《微暗的火》與《斬首之邀》等進行細致的文本個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