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魯迅:戰(zhàn)士與文人


作者:黃喬生     整理日期:2014-11-19 12:33:28

《魯迅:戰(zhàn)士與文人》較為詳細地講述了魯迅照片的拍攝過程和流傳情況。一個人照相時,會不自覺地顯出緊張嚴肅的神情,從魯迅的相冊中,我們的確能看到較多嚴肅冷峻的面容。在崇尚階級斗爭、革命運動的時代,魯迅性格中的這一面很容易被聚焦、放大。但這樣的時刻的定格,不能作為他的全部生活和整體性格的表征。不能因為魯迅照相時少笑容,就說他是刻薄寡歡之人。正如魯迅自己說的:“戰(zhàn)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無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關聯(lián),這才是實際上的戰(zhàn)士!濒斞傅膬杀拘≌f集《吶喊》和《彷徨》,如題目所示,前者激越,后者婉轉,不同時代不同立場的論者會有所偏重,可以理解,但不能夸大一面而忽略或者遮蔽另一面。魯迅的形象,“戰(zhàn)士”之外,另一面其實很明顯,就是文人的一面。
  作者簡介:
     黃喬生,1964年生,河南南陽人。1983年畢業(yè)于河南大學,1986年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畢業(yè),文學碩士,F(xiàn)任北京魯迅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魯迅研究月刊》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長期從事魯迅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編輯多種大型史料叢書,如《回望魯迅》(22卷)、《回望周作人》(8卷)、《魯迅博物館藏品精選叢書》(5卷)等。著作有《度盡劫波——周氏三兄弟》,《自然與人生的盛宴》、《魯迅與胡風》、《魯迅圖傳》、《魯迅像傳》等;譯作有《漫長的訴訟》、《湯姆·瓊斯)》等。
  目錄:
  隨筆
  民族魂
  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的豐碑——《魯迅全集》
  關于《魯迅與韓愈》
  魯迅語錄閱讀小札
  夢里依稀慈母淚——為“珂勒惠支和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巡回展”而作
  仰望與沉思——魯迅誕辰130周年暨中國新興木刻運動80周年隨想
  楊憲益與魯迅著作英譯
  一篇魯迅未譯的演講《論英語之研究》譯后記
  辛亥革命前后的魯迅
  魯迅小說對辛亥革命的描寫和反思
  古都北京與經(jīng)典魯迅
  日本記者筆下和鏡頭前的魯迅——1933年大阪((朝日新聞》上的一篇報道和一幀照片
  關于魯迅“中式服裝”照片的拍攝時間和地點
  演講隨筆民族魂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的豐碑——《魯迅全集》關于《魯迅與韓愈》魯迅語錄閱讀小札夢里依稀慈母淚——為“珂勒惠支和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巡回展”而作仰望與沉思——魯迅誕辰130周年暨中國新興木刻運動80周年隨想楊憲益與魯迅著作英譯一篇魯迅未譯的演講《論英語之研究》譯后記辛亥革命前后的魯迅魯迅小說對辛亥革命的描寫和反思古都北京與經(jīng)典魯迅日本記者筆下和鏡頭前的魯迅——1933年大阪((朝日新聞》上的一篇報道和一幀照片關于魯迅“中式服裝”照片的拍攝時間和地點演講善意與溫情:“魯迅與仙臺”研究的基調——在“魯迅與仙臺”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談談魯迅的自然科學修養(yǎng)——在“人文與科技發(fā)展論壇”上的演講《毛澤東箴言》與《魯迅箴言》——在中央黨校干部進修班“學員論壇”上的演講戰(zhàn)士品格,文人情懷:魯迅形象的兩面——在首都圖書館“人文精神與文化名人”講座上的演講魯迅的職業(yè)選擇和身份認定——在香港浸會大學“人文中國”論壇上的演講民族魂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中國新文學的開拓者之一。他以犀利的文筆,深刻的思想,強烈的批判精神,高度的自省意識,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被譽為時代的代言人、社會的良心、民族的靈魂。一魯迅出生在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江南水鄉(xiāng)城市紹興。這里山川秀美,俊杰輩出: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克強敵;王羲之蘭亭法書,輝耀千秋;漢代王充,力疾虛妄世風;晉代嵇康,痛詆禮教虛偽;宋代詩人陸游志在報國,辭情悲壯;明代徐渭獨立不羈,抗世違俗;清兵南下,明朝將亡,王思任為紹興發(fā)出激昂慷慨的吶喊:此乃報仇雪恥之鄉(xiāng),非藏垢納污之地!1881年,魯迅出生時,這塊古老的土地不但在民族壓迫下呻吟,更受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大屈辱。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列強人侵,政府腐敗,民心渙散,失敗的陰影籠罩全國。魯迅生長于書香門第。雖然當時的讀書脫不出讀“四書五經(jīng)”應科舉考試的老路,但畢竟有助于兒童少年熟悉中國古典文學。魯迅自幼聰穎,博聞強記,長輩的開明思想也使魯迅從小培養(yǎng)了廣泛讀書的愛好,使他得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民間文化的熏陶。即如讀史,除正史之外,他還廣泛涉獵野史雜說,兩相參較,糾正了正統(tǒng)歷史觀灌輸?shù)哪承┢,養(yǎng)成了善于思考的習慣。從印制粗劣的插圖本古代小說的繡像中,魯迅得到了初步的美術教育,這對他后來的美術研究和鑒賞乃至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影響。他后來提倡版畫,介紹西方美術,養(yǎng)成了高超的藝術鑒賞力,都可謂其來有自。書本知識固然必要,而現(xiàn)實的經(jīng)歷更深刻地影響到他的人生觀和性格發(fā)展,并且成為他日后創(chuàng)作的養(yǎng)料。農民的貧苦凄慘生活,讓他感知了世事的艱難;祖父因為科場舞弊被判重刑,為疏通關節(jié),免死減刑,周家不得不典物賣田,社會地位一落千丈,家庭經(jīng)濟也陷于拮據(jù)。避難到親戚家時,競被人稱為“乞食者”,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在他的心靈上留下了創(chuàng)傷。父親的病逝雪上加霜,使作為長子的魯迅過早地承擔了家庭責任,養(yǎng)成了沉穩(wěn)和敏感的性格。家道衰落使他無法繼續(xù)走科舉考試的道路,也不能就讀學費昂貴的新式學校,于是只好選擇不收學費的軍校。這在世人看來是不務正業(yè),是“將靈魂出賣給魔鬼”。但這對魯迅來說是一個機會,讓他去尋找與家鄉(xiāng)這些眼界狹小、作繭自縛的人們不同的人們。南京的讀書生活讓魯迅接觸了新知識,為他打開了一個新世界?萍歼M步使一些國家獲得領先地位,不久前打敗中國的日本就大大得益于科學,中國應該急起直追,這是當時有志之士的觀念。從舊學與新學的對比中,從思維方式和教學方法的差異中,魯迅漸漸覺悟了。1902年,魯迅獲得了赴日留學的機會。在日本這個中國留學生眾多、反清革命運動風起云涌的地方,魯迅不但學習了新知識,更培養(yǎng)了革命志向。他勤于思考,能參照他國的歷史現(xiàn)實,更深刻地認識中國。他探究中國民族精神衰萎的原因,萌生了改造國民性的理念。抱著治病救人并且通過醫(yī)學傳播科學知識的理想,他選擇學習醫(yī)學。在相對偏僻的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作為該校唯一的中國留學生,他學習努力,在日語還不很熟練的情況下,成績位居中游。但一年多的學習使他認識到,醫(yī)學并非他的興趣所在,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也使他產生了厭倦情緒,而早年對文學的愛好更時時在召喚他。當時,日俄兩國為爭奪在中國的利益,在中國的土地上開戰(zhàn);而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甚囂塵上,深深地刺激著他。這一切,使他最終下定決心放棄醫(yī)學,從事可以激發(fā)人心、療治精神病痛的文學!





上一本:從菩薩蠻到沁園春:公元十世紀前后中國文人的生存狀態(tài) 下一本:我自己的陌生人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魯迅:戰(zhàn)士與文人的作者是黃喬生,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